墨香园 -上海史(第二卷)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19 00:51:45

上海史(第二卷)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上海史(第二卷)精美图片
》上海史(第二卷)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上海史(第二卷)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581870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8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00:51:45

寄语:

西方人笔下成书*早、篇幅*的上海史


内容简介: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书分两卷,本书为第二卷。本卷叙述了上海英租界、英美租界到1900年为止诸多方面的历史沿革,大致展现了这块年轻城区快速却又曲折甚至有点苦涩的成长过程。作者的主要关注是以工部局职权范围为中心的市政建设、城市发展及其管理,诸如道路、桥梁、码头、交通、排水、供水、消防、治安、公共卫生、医院、公墓、教育等。而在对这些内容、尤其是重大决策的过程陈述中,相关利益各方的博弈及其规则或者制度安排,往往占据突出地位。这对深入理解上海租界制度及其运行特征是有相当有益的。卷末附索引及译名表。


书籍目录:

目录

1、导论

2、统治上海的要素

3、领事和领事馆

4、法庭

5、工部局

6、土地章程

7、法租界

8、公共租界

9、太平天国叛乱

10、海关

11、税收

12、中国居民

13、货物捐

14、鸦片厘金

15、外滩和外滩公园

16、我们的道路

17、我们的桥梁

18、我们的教堂

19、厘金、许可证和告示

20、墓地

21、医院

22、工部局巡捕

23、万国商团

24、消防队

25、肉类和菜场

26、卫生事务

27、执照

27、恶行、酗酒和某些补救

29、形形色色的滋扰

30、社会恶习

31、自来水厂

32、路灯和排水

33、电报和铁路

34、黄包车

35、学校和教育

36、舞弊

37、工部书信馆,佣人登记

38、代投票制和工部局印章

39、若干人物传记

40、土地的登记和测绘

41、其他教育设施

42、各总会和跑马

43、体育

44、剧院

45、报刊

46、共**

47、贸易

48、丝和盐

49、轮船招商局

50、内河航行:李泰国-阿思本舰队

51、疏浚黄浦江

52、制造局

53、登记

54、中立

55、普鲁士

56、日本人

57、游客和节庆

 

附录

索引

 

 

译名表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上海史专家熊月之研究员认为,民国时期西方人所写关于上海的专书,影响较大的共有五部,迄上世纪80年代,其中四本都有了中译本,唯有成书蕞早、篇幅蕞大、向为学术界广泛征引的兰宁与库寿龄合写的《上海史》,自该书问世(1921-1923)近百年来,一直没看见有过中译本。通读全稿后,感觉本书确如熊月之研究员所赞许的,是一部态度严肃、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与迄今所见其他外国人所写有关上海专书相比,其特别优势在于,一、作者都是对上海乃至中国有比较广泛了解、亲历甚至参与上海公共租界诸多事件的“上海通”,故笔下所记,上起中国开埠的历史背景到国情比较,下及上海租界的发展历程到典章制度、机关团体、市政社会、经济文化、事件人物,紧要不缺,包罗宏富,具有重要认识价值。二、资源广泛,从工部局档案到《北华捷报》等报刊,还有当时人的记载,许多有关历史细节资料,端赖此书得得以保存,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三、视野开阔,广征博引,每常以论带史,或论从史出,虽然作者的立论基本上是从公共租界出发,代表着英国的在华权益,不少见解和结论是错误甚至荒谬的,而今天的读者已完全能够鉴别。但书中有关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认识与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西方汉学的发展水平,而有关上海租界和相关事件的评述与议论,也常能带出值得探讨的话题或可资参考的观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为此,在熊月之研究员的肯定与推荐下,本书已经作为国家社科规划重大课题“外语文献中的上海”正式立项,其出版价值可以作充分评估。


书摘插图

第1章 导论

本书卷记载的历史截止于1857年,大致涵盖了《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之间的时期。因此,整个六十年代尚待论述。

建立罗马国家,是何等艰巨之事。(Tantae molis erat Romanam condere gentem)

要不是维吉尔[ 罗马诗人,公元前70年-19年。]的这个提醒,我们不会深究自己的历史。

除此之外,上海还与罗马一样丧失了早期的官方档案,那里是由于高卢人的入侵,这里是由于英国领事馆的大火。一种传奇的兴起和层累可以与另一种雷同。叛军的进攻,对威尔斯桥的公愤,铁桥的垮塌,都可以融会成保卫公园大桥、要求“领事大人”协助的某种贺拉斯[ 公元前509年守卫泰伯河大桥的罗马勇士。]的故事;一千年之后,当来自新西兰的艺术旅行家站在垮塌的大桥横梁上描述汇丰银行的毁灭时,戈登也许已演变成了一位库尔提乌斯[ 传说中的罗马勇士。],巴富尔则成了一位罗慕路斯[ 古罗马城的建造者,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17年。]。

但是,对不必透过数百年的迷雾就看到事情现状的我们而言,上海的历史肯定格外缺乏浪漫气概、英雄气概、诗情画意或者戏剧性;我们无从找到造就了旧世界、新世界成千上万城市的英雄性、悲剧性、爱国主义的奋斗和壮丽璀璨的插曲。今后制造这种传奇的人们,必须像迪克·斯威福勒[ 狄更斯小说《老古玩店》中的人物。]的侯爵夫人一样,“格外想入非非。”

上海归根结底是一座商埠。它的财富和贸易,足以让它与著名的市场或城邦国家如安特卫普、热那亚、威尼斯或波士顿相提并论;但在我们的历史中,没有同香港的激烈竞争,没有对抗围城的壮烈防守,没有为了自由而向黄浦江中扔入哪怕一磅茶叶。在我们的故事里,并无类似新英格兰早期定居者保住自己头皮的麻烦,尽管我们也是为数稀少的外国人,处在大群并不十分友好的本地人的包围之中。我们不像日内瓦,从来不是任何宗教生活的中心,也不像佛罗伦萨,没有让世界熠熠生辉的艺术宝藏;我们的历史差不多都枯燥乏味,没有华彩篇章。

上海除了作为贸易中心之外的相对无足轻重,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初的租界非常年轻。很多出生于英国的人们来到了上海,还没有亡故者。对建立和认识一座城市而言,即使长命百岁也是稍纵即逝的时光。但更重要的是,来自西方的人们在这里发财,然后回家花钱。这个地方更接近于克朗达克(Klondyke)[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淘金场,而不是新英格兰的殖民地。除了少数官员和传教士外,可以说全体居民都在、并始终是在致力于发财或谋生。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仅仅是一个临时住所,而不是家。尤其是近,有些人在这里长期定居,常常是因为不能离开了;如果这是一种选择的话,很大程度上是习惯的结果,是因为他们不能再回本国定居了,他们因长期背井离乡已成了那里的外国人。因此,它的居民对于它的发展,并无真心实意的关切;也许除了年度的贸易统计之外,也没有任何自豪感。这里没有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没有巨大的教育优势;气候显然不适合任何人;周边的本地人生活,既不别致,又无魅力;所以,基本上无人在此安家;上海与祖国的关系,就像商店或办公室同家里的关系。这是一个工作和挣钱之地,而不是安居、留恋、值得妆扮和自豪之处。

读者可以想象,要是看到了以下情形,上海将会多么不同:巴特菲尔德先生和施怀雅[ 太古洋行的两位创始人。]先生手携手在外滩散步,受到每一个过路市民殷勤的礼敬;渣甸家住附近,马地臣在工部局中地位显赫;确实创建了城市的贵族们,其子孙都在致力于共同福祉。但令人垂头丧气的现实是,我们知道怡和、太古的大名,知道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却接触不到人情因素。如果曾经有这样一些人——其中的有些人看来已经够神秘的,他们来了,发财致富了,其中的有些人赶紧再次离开了,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纪念物或捐赠物来祝福这块他们发家之地。我们说的是“年长的居民”,却不说“古老的家族。”

这种漂浮生活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历史上没有举世闻名的人物或事迹,没有克莱武[ 英国的孟加拉总督,1725-1774。],没有罗得斯[ 英国的开普殖民地总理、富商,1853-1902.],没有莱佛士[ 建立近代新加坡的英国苏门答腊总督,1781-1826。],甚至没有威尔·亚当斯[ 首次到达日本的英国航海家,1564-1620。]和迈尔斯·斯坦迪什[ 搭乘“五月花”号前往普利茅茨殖民地的英国军官,1584-1656。]。没有真正伟大的人物与上海有关,如果不把戈登作为例外的话。对于凡夫俗子,戈登是一个杰出的例外,但他与这块地方的关系是暂时的、偶然的。能与他相提并论的名人是其前任华尔,他也是一个局外人,他的纪念碑在附近地区,[ 指清廷曾在松江为华尔建墓立祠。]戈登还没有纪念碑。

然而,这种比较或批评并非是在贬低上海,不过是先让我们明了上海历史的性质而已。对于世界而言,商业中心和教育中心、艺术或文学中心一样必要。在世界近代史上,上海是独一无二之地。没有别的社区曾面临过它要解决的问题,也没有别的地方曾面临过这种更具挑战性的特殊困难。应当始终记住的是,社区的非凡努力,各外国政府的行动,甚至我们一位虚构英雄的业绩,都完全是为了保护和促进商业的利益。

这部历史的主要目的是记载上海的发展,不会不注意到,它的几乎每一页都有助于理解当代言论中所谓的中国人的“精神”。我们经常听到有关正确对待“东方”的肤浅论调。但除了不成问题的印度之外,每个学者、甚至愚钝的上海居民都必定完全知道,日本人的观念与中国人完全不同。上海(租界)是在同官方和非官方中国密切的接触中成长起来的,它的历史向我们实际证明了中国人的性格。应该在所有的变化甚至进步中注意到,这种性格或“精神”依然非常稳定。实际上,尽管希望避免老生常谈的俏皮,我们仍有了一个“万变不离其宗”(plus ca change plus c’est le mime chose)的非凡例证。这是一项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前言

译序

《上海史》第二卷的作者是补充完成卷的库寿龄。

库寿龄1859年出生于在英国赫特福德郡的一个浸信会家庭,毕业于爱丁堡大学,1884年作为英国浸信会成员来华,多年在山东青州府和潍县广文学堂从事传教和教育工作,1905年来沪,一度担任私人教师,后在麦伦书院任职,并出任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的荣誉秘书,主编该会会刊和《新中国评论》。1917年和1918年,他以一己之力编纂的两卷本《中国百科全书》同时在上海和英国出版,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并在1919年膺获有“汉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儒莲奖”(Prix Stanislas Julien),尽管奖金只有200元上下,还不及当时工部局一个打字员的月薪。

1920年2月,库寿龄接受工部局邀请,接替已故的兰宁承担《上海史》卷的注释补充和后两卷的写作工作。不知是否由于充分利用了兰宁生前收集的资料,他的工作进度堪称神速。1921年初,卷正式出版;1922年6月,第二卷清样已在校对。但就在此时,他溘然长逝,像兰宁一样未竟全功。他的遗孀承担了剩下的工作。第二卷于1923年出版。

《上海史》第二卷的写作风格与卷截然不同。如果说,卷鲜明的特点是海阔天空、议论风生的话,第二卷则是严格的循规蹈矩,不仅叙述的空间和时间几乎不越雷池半步,即使有所评论,一般也比较克制,语气相对委婉含蓄,还常常用史实甚至史料的铺陈来代替直接的臧否。当然,对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国官员的奚落和鄙薄,照例是直言不讳的。

第二卷的内容,主要是陈述上海英租界、英美租界到1900年为止诸多方面的历史沿革,大致展现了这块年轻城区快速却又曲折甚至有点苦涩的成长过程。作者的主要关注,显然是以工部局职权范围为中心的市政建设、城市发展及其管理,诸如道路、桥梁、码头、交通、排水、供水、消防、治安、公共卫生、医院、公墓、教育等等。而在对这些内容、尤其是重大决策的过程陈述中,相关利益各方的博弈及其规则或者制度安排,往往占据突出地位。这对深入理解上海租界制度及其运行特征是不无启迪甚至是相当有益的。实际上,作者反复阐释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领事、工部局和中国政府这三股力量均有不同的利益取向和行为特征,而且,各领事之间和工部局与租地人或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也纷繁复杂,正是这些不同利益主体永恒的角逐折冲,构成了这段历史的基本面貌。当然,对不属于公共管理、或不属于租界管理范畴的社会生活其他部分,作者也给予了一定的篇幅,如体育、报刊、商业、黄浦江疏浚等,甚至中国的企业招商局和制造局。

第二卷的史料基础非常扎实。从全书来看,不仅大量征引了《北华捷报》、《工部局年报》等常见资料,亦查考并引用了工部局的某些档案和英国政府的《蓝皮书》,还利用了一些私人手稿。而且,作者对待史料的态度相当谨慎。除了对个别讹误的记载作了小心的提示外,大量的是宁可异说并存或付之阙如。因而,书中陈述的大量史实,包括丰富多彩的逸闻趣事,相信大多言之有据,值得关注。当然,舛错也在所难免。

但作为一部史书,第二卷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

全书的整体结构明显散乱。从目录来看,它其实更像一部撷取租界历史各个侧面而分章编纂的志书,正文的论述也很少涉及各个侧面之间的内在关联或相互影响。同时,章的设置和排列的逻辑结构也难称合理。各章内容的详略程度,更有很大差别,颇有能找到多少材料就写多少的嫌疑。有些章很难避免名不符实、甚至虎头蛇尾的批评。

更遗憾的是,虽然有理由相信全书是严格依据史料写成,学界甚至有“如卡片汇拢”的考语,500多页的篇幅却竟然只有几个引用资料的脚注,行文中亦极少提及资料的来源。同时,可能由于大量直接摘引史料,很多人物、企业往往以简称表示,有时连是指个人还是企业都难以分辨,叙事顺序也颇多前后错乱、含糊不清或甚至出现错误。这对一部史书而言,显然是明显的缺陷,至少译者深感头痛。

还应指出,不知道是由于这些问题还是其他原因,第二卷出版后,学术界的反应相当冷淡。不但《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会刊》和《北华捷报》均未载有书评甚至书讯,二三十年代的中外学界也很少参考或者引用此书。例如,上海通社集体编纂、载于《上海研究资料》的《事物原始》称,上海次电灯发光是在1882年7月26日。其实第二卷已经根据《北华捷报》的报道明确指出,上海的盏电灯是在1878年发出“绚丽光芒”的,只是舍去了准确日期而已。1925年前后撰写《上海会审公堂与工部局》的郭泰纳夫,虽然引用过《上海史》卷,却似乎并参考过这部第二卷。因为他完全没有提到其中有关会审公堂的一些重要记载,尤其是库寿宁以仰慕英雄的口气、浓墨重笔书写的陪审官翟理斯与谳员黄承乙当庭斗殴一事,郭泰纳夫还弄错了日期。第二卷提到的个别早期报刊,亦不见诸现有各种新闻史的著录。

当然,这个事实也反过来证明,继续发掘这部《上海史》第二卷的史料价值,仍然是当今学界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本译著系国家社科规划重大课题“外语文献中的上海(1843-1949)”(编号:11&DZ102)成果之一。为了便于研究者的参考利用,译文采取尽量遵从原文、遵从中文习惯表达的原则。对于原文的某些表述问题,如往往用“上海”特指英租界或公共租界、对中文的粗率翻译、一些可能的日期与拼写错误,译文一般均不予改动,间或加上注释。现有的注释除标明外均系译者所加。外国人名、企业及机构、职务,均从习惯译法,主要依据黄光域编《近代中国专名翻译词典》和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有关研究人员出版的译著、专著,以及《上海租界志》等新修志书;未查到习惯译法者,则按新华社编译名手册音译。书末附有译名表供读者对照,其中的部分人物全名,系译者的考辨。由于重名者较多,舛误恐在所难免,这是需要读者明察的。全书涉及地名众多,有些中国地名还只有英语名称。凡译者觉得生僻、或回译尚难确定者,均附以原文。本卷的索引尽管难称完整,但对于理解、使用本书仍有一定用处,依然按照原文译出。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小说多(506+)
  • 内涵好书(661+)
  • 品质不错(504+)
  • 藏书馆(390+)
  • 强烈推荐(62+)
  • 盗版少(585+)
  • 赚了(666+)
  • 无盗版(100+)
  • 种类多(477+)
  • 少量广告(173+)
  • 章节完整(137+)

下载评价

  • 网友 焦***山: ( 2024-12-20 11:11:06 )

    不错。。。。。

  • 网友 康***溪: ( 2024-12-28 10:19:00 )

    强烈推荐!!!

  • 网友 敖***菡: ( 2024-12-19 05:55:13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印***文: ( 2025-01-06 23:21:17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索***宸: ( 2025-01-10 13:41:35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冯***丽: ( 2025-01-10 23:58:47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家***丝: ( 2025-01-08 09:31:11 )

    好6666666

  • 网友 苍***如: ( 2024-12-25 14:09:51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田***珊: ( 2025-01-07 13:47:33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