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路(套装全两册)中国好书及文津图书奖得主《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作者吴军博士全新力作!新东方俞敏洪倾情力荐!重磅介绍选择美国大学经验!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大学之路(套装全两册)中国好书及文津图书奖得主《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作者吴军博士全新力作!新东方俞敏洪倾情力荐!重磅介绍选择美国大学经验!精美图片

大学之路(套装全两册)中国好书及文津图书奖得主《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作者吴军博士全新力作!新东方俞敏洪倾情力荐!重磅介绍选择美国大学经验!电子书下载地址

》大学之路(套装全两册)中国好书及文津图书奖得主《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作者吴军博士全新力作!新东方俞敏洪倾情力荐!重磅介绍选择美国大学经验!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大学之路(套装全两册)中国好书及文津图书奖得主《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作者吴军博士全新力作!新东方俞敏洪倾情力荐!重磅介绍选择美国大学经验!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540217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8
  • 页数:568
  • 价格:51.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00:54:23

寄语:

吴军 图书,教育是一辈子的事。讲述陪孩子走访英美名校的体会,比较中美教育差异,剖析牛津、剑桥藤校联盟等英美名校录取潜规则。助你正确理解大学教育,申请到适合自己的大学。


内容简介: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名牌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大学为样本,结合他多年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手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写就《大学之路》。在书中,作者阐述了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介绍了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作者与美国许多大学有着密切联系,还介绍了美国名牌大学在招生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并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作为一名事业有成者,作者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乃终身学习,而并非以获得一个名牌大学学位为终结。对大学教育这一严肃话题,作者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方式娓娓道来。上册主要介绍了英美大学的教育方法、办学理念和招生特点。下册作者则以半游记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访十多所英美名校,既让人如身临其境,又通过一个个实例帮助读者了解各个名校的特点。本书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以及留学机构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上册目 录

I 序言1

V 序言2

X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1 章 大学的概念

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上大学?每个人都知道大学这个词,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会去深究它的含义。

在我看来,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和研究的中心,而且也应该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它还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好时光的地方。

节 大学的历史

1.1 古代大学的雏形

1.2 近代大学的诞生

第二节 精英教育

2.1 高等教育的目的

2.2 大学里研究的兴起

第三节 好的大学

第四节 办学的理念

4.1 理念的力量

4.2 学生眼里的理想大学

39 第二章 两类大学,两种高等教育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办大学和管理大学上喜欢认死理,他

们一般坚持一种理念,而且一坚持就是上百年。

因此英美名牌大学都是非常具有个性的,而不是按照某

一些指标和公式排出来的。那些总想面面俱到,全面赶

超的大学,反而会因为长期找不到一个清晰的办学理念,

而难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节 纽曼式的大学

1.1 约翰·纽曼与《大学的概念》

1.2 大行之道

第二节 洪堡体系

2.1 普鲁士高等教育的奇迹

2.2 洪堡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美国近代大学的兴起

3.1 吉尔曼缔造美国研究型大学

3.2 艾略特改造哈佛

3.3 美国兼顾通才和专长教育

62 第三章 我的大学经历

我的大学历程特别长,所读的专业换来换去,而且求学

的过程并不顺利,中间不断地被打断不说,还经常遇到

坏运气。但所幸的是,虽然我没有很多人跑得快,但是

我能还坚持走得比较长远,当大部分人不再花主要精力

读书时,我还在不断地充实自己。或许真是因为有着这

么复杂而漫长的读书经历,才是我终于受到了纽曼所推

崇的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得到了洪堡式精深的专才

教育。

节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1 初入大学的困惑

1.2 清华的课程教育

1.3 课程之外的收获

第二节  衣带见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1 走出象牙塔

第三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3.1 追求新的人生目标

3.2 世界一流是怎样炼成的

3.3 从到谷底

3.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96 第四章 剑桥和牛津

以剑桥和牛津所代表的传统英国式高等教育之精髓在于

它们的学院制,美国的耶鲁和普林斯顿等名牌大学也借

鉴了它们的经验。学院制强调学生们相互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生活在一起成为了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不过由

于资源的限制,在英国的大学里选择和更改专业并不像

美国大学那么自由。

节 剑桥大学

1.1 学院制

1.2 独特的教育和录取方式

第二节 牛津大学

2.1 牛津的历史

2.2 牛津的特色

第三节 英美大学的差异

126 第五章 美国私立大学的管理

在美国,一流大学大多是私立大学。美国的私立大学从

招生、教学,到科研和建设教授队伍等,诸多方面皆不

受政府影响,而是按照自己的办校理念行事,这与中国

的大学完全不同。在私立大学的管理上,教授群体、校

长和院长们,以及董事会,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这

是美国能够产生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之一。

节 教授治校的传统

1.1 美国大学的教职制度

1.2 教授治校的含义

第二节 私立大学管理的变迁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结构

3.1 复杂的现代大学管理结构

3.2 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分离

3.3 管理上的分权

第四节 美国私立大学的财务管理

4.1 私立大学收入的构成

4.2 捐赠的重要性

4.3 科研经费和其它收入

4.4 大学的财政支出

第五节 董事会

5.1 董事会的由来

5.2 各级董事会的作用

166 第六章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和录取

— 并不公平的竞争

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过程相当复杂,但是,对学生的学

业、全面发展以及特长的要求,则是私立名校的共性。

不要单指望功课好就能被这些大学录取,要针对它们的

特点,从高中阶段甚至更早便要开始积极做准备。

节 对不公正现象的剖析

1.1  为什么大学录取时要照顾校友的

子女

1.2  美国著名大学的录取政策对各个

族裔都公平吗

1.3  为什么私立名牌大学都喜欢招特

长生

第二节 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2.1 早期针对犹太族裔的歧视现象

2.2 歧视对象的改变及其原因

2.3 富人子弟在体育上更占便宜

第三节 大学录取的基本要求和过程

3.1 高中的平均分GPA

3.2 标准考试成绩

3.3 AP 课程

3.4 特长

3.5 书面申请材料

第四节 申请过程

4.1 大学的选择

4.2 提前申请和正常申请

4.3 放榜和接受录取通知书

第五节 亚裔学生和家长所能做的努力

211 第七章 田园乡村里的常青藤名校(上)

—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

普林斯顿和耶鲁被看成是亚里士多德式的本科教育的

典范,实行的是通才教育,非常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

的培养,并且给予学生在学业上充分的选择自由。它

们也被认为是培养预科生好的学校。

节 普林斯顿大学

1.1 乡村里的名校

1.2 住宿学院制

1.3 无以伦比的本科教育

1.4 大学必须同时有大师和大楼

1.5 大学申请与奖学金

第二节 耶鲁大学

2.1 高危城市里的世界名校

2.2 耶鲁的精神—为什么要选择耶鲁

2.3 培养未来的领袖

2.4 耶鲁的校园—象牙塔和贫民窟

2.5 耶鲁本科教育的特色

2.6 知识的海洋

258 索引下册目录

I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1 第八章 大都市里的常青藤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地处大城市:费城和纽约,这使得学生的生活和大学所在的城市紧密相连,它们的教育理念和耶鲁、普林斯顿大不相同,这两所大学不仅务实,而且很接地气。

节 宾夕法尼亚大学

1.1 富兰克林的背影

1.2 沃顿商学院印象

1.3 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涯

第二节 哥伦比亚大学

2.1 大苹果纽约

2.2 富有特色的通才教育

2.3 自由的大学

2.4 相信年轻人,相信未来

47 第九章 标杆性的常青藤大学—哈佛大学

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因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离开哈佛的一瞬间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时才刚刚开始。

节 从教会书院到现代大学

1.1 教会书院

1.2 艾略特的遗产

第二节 校园和专业

2.1 美洲古老的大学校园

2.2 住宿生涯

2.3 全方位发展的学科

第三节 奇特的录取原则

3.1 为什么进哈佛那么难

3.2 聚天下英才于一堂

第四节 上哈佛的意义

4.1 奇特的培养要求

4.2 传播真理,服务社会

4.3 亚裔的误区

89 第十章 世界上好的工学院— 麻省理

工和加州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引以为自豪的不是它出了多少了不起的科学

家和工程师,也不是为人类做出了多少重大发明,而是

它的黑客文化,因为这是年轻人创造力的源泉。年轻人

将来即使打算在法学、医学或者商业领域发展,从麻省

理工获得的带有创造力的工程训练,都将是受益终身的。

加州理工则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就是为那些准备得诺

贝尔奖的群体开办的。

节 麻省理工学院

1.1 麻省理工学院的初步印象

1.2 黑客文化

1.3 校园参观周(CPW)

第二节 加州理工学院

133 第十一章 美国所研究型大学— 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不仅是西半球所研究型大学,而且

至今依然是全美科研经费多的大学,并且保留了浓厚

的科学研究风气— 科研从本科生开始。虽然,人们对

它的毕业生的反应常常是“医生”,但是,它的好

专业并不局限在医学领域。

节 历史与现状

1.1 西半球所研究型大学

1.2 特色大学

第二节 住宿和校园生活

2.1 费用低廉的住宿

2.2 巴尔的摩的象牙塔

第三节 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3.1 高度自由的选课制度

3.2 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第四节 科研经费多的大学

4.1 世界一流大学是如何做科研的

4.2 科研从本科开始

第五节 录取要求

177 第十二章 硅谷的摇篮—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有两点是世界上任何大学都比不了的,即它

是世界上那些伟大的科技公司的摇篮,以及具有均衡

的一流学科分布。而要想做到这两点,远不是简单地开

办几个科技园,鼓励一下师生创业,或者引进几个大牌

教授那么简单。

节 充满传奇的大学

1.1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谎言

1.2 一波三折的办学过程

第二节 硅谷的支柱

2.1 从工业界获益

2.2 接地气的科研方式

2.3 技术直接变成利润

第三节 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

3.1 多元化的优势

3.2 大胆的科研改革

第三节 创业的孵化器

3.1 提供创业的目标

3.2 为创业开绿灯

3.3 对学生扶一把

3.4 营造创业氛围

213 第十三章 象牙塔般的文理学院— 卫斯

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

在中国知道女校卫斯理学院的人可能不比美国人少,因

为从卫斯理学院走出了一位中国夫人— 宋美龄。

卫斯理代表了美国一类优秀的大学,它们追求高质量的

本科教育,而不强调科研。

节 卫斯理印象

1.1 美丽的校园

1.2 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

第二节 为什么选择文理学院

第三节 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226 第十四章 不在藤校里的藤校— 杜克大

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杜克和华盛顿大学都是特色鲜明的名牌大学,它们后来

居上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历程值得很多大学借鉴。对于

学生来讲,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而不是

名气的大学。这两所特色鲜明、一向对亚裔学生友

好的大学,应该是很多中国优秀学子不错的选择。

节 杜克大学

1.1 超级校园

1.2 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

1.3 服务于社区

第二节 华盛顿大学

2.1 另一种康普顿效应

2.2 中西部的奇迹

247 后记

250 索引


作者介绍:

吴军博士,硅谷投资人,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计算机科学家。

  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是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在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和ZPark风险基金)分别担任董事和顾问,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及该校国际事务委员会的顾问。他曾经是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从2012年起任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专家和顾问。

  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谷歌公司,与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吴军博士还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0年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2012-2014年回到谷歌,领导计算机自动问答项目。2014年,他在硅谷创办了丰元资本风险投资公司。

  吴军博士的著作《浪潮之巅》版荣获“蓝狮子2011年十大*商业图书”奖。《数学之美》荣获国家图书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4中国书业评选年度图书,入选广电总局“2014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及“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员干部”。《文明之光》荣获2014“中国好书”。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今天中国的高考,和当年的科举考试完全不同,但是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依然停留在科举考试上。这些人认为,孩子们(或者自己)一旦进入一个好大学,就如同过去中了进士,似乎一切荣华富贵就会随之而来。因此,在进了大学后,许多学生并不把入学当作一个新的开始,到毕业时还觉得国家欠他们一份好工作。这完全是科举思想在作怪。

教育的确能够改变命运,但不能保证你一步登天。。。。所谓改变命运,务实的看法当是:受过教育比未受教育生活过得好一点,人生成就大一些,对社会更有用一些。当然,作为回报,受过教育的人通常有着更高的幸福感,同时也能为下一代占据一个更高的起点。

改变命运的教育,第一步是掌握一种谋生的技能。


在吴军看来,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四个角色。首先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第二,它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现在,在尖子生云集的哈佛和耶鲁,都不再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因为学校认为培养孩子的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比成绩更加重要。比如,在过去的3个世纪里,耶鲁所培养的就是有社会责任感、有所担当的人,是具有刚毅而勇敢的耶鲁精神的未来领袖。

我父母当年的想法和做法代表着如今中国大部分家长的想法和做法,但是年轻人容易有逆反心理,听长辈们说多了,即便觉得有道理,也会烦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被动地学习

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但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大学的教育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以通才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才为主的研究生阶段。在本科生阶段,学生们接受的应该是“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 )”,而不仅仅是“雕虫小技(Skills )”。

今天的世界和纽曼生活的年代已经大不相同。在那个年代人类知识的积累并不多,一个人完成了通才教育后就能够胜任很多工作,但是现在许多工作(比如生物制药)都需要有专业技能才能胜任。因此,在完成通才教育之后,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


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同时完成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几乎不可能。

当然,学生个人的发展远不止是在学业上,还包括他们如何能从学生成长“社会的人”。说得更绝对一点,在大学期间,学习课程知识和了解社会同等重要。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业之外的成长,大学课程学习的负担不应该太重,比如不应该占到学生时间的2/3以上,最好像耶鲁那样,只有一半左右,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发展。在这一点上,耶鲁大学堪称典范。上面这两点,今天中国的大学都没有做到。


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许多同学都感慨:要是当时能有人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予更多指导,我们的大学生活会有意义得多。这是我对我的大学教育非常不满意的地方。

因为受困于计算机资源的稀缺,反而因此练成编程一次成功的绝技,并且在后来图灵奖获得者之间的非正式编程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需要像我们当时那样为缺少计算机资源而发愁了,因此在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上,他们理应远远超过我们。


据我的观察老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既在这个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又善于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讲得简单直白。但这类人并不多,因为口头表达的训练是许多大学的一个弱项。第二类老师是某一门课讲了很多年,他们不断思考如何改进上课的效果,并且善于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如今在中国大学里面第二类老师的数量都有限,因为资历深又愿意给本科生上课的老教授并不多,因此大学里第一类老师的数量常常决定了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好坏。


在大学里面我常常看到讲台上老师在辛辛苦苦讲课,下面的学生一双双目呆无光的眼睛,甚至很多人在开小差和睡觉,老师还不得不通过点名写条子来强制学生听课,我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悲伤。我在想将来要是自己有机会上讲台,一定要把课讲得像单口相声似的,让学生们每天来上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或许这门课根本就没必要开设。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书摘插图


媒体评论

了解一个国家的*途径之一,就是从了解这个国家的学校开始。对于年轻人来说,即便你不打算出国上学,《大学之路》也值得一读,因为宽视野有助于人生发展。

——刘长铭,北京四中校长

美国*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其它的高等教育,它不仅拥有具有八成以上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些学校而且强调教育是对人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而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和工作技能。美国的一流大学都是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要找到自己心仪的大学,需要将自己的特长与大学的特点相匹配。《大学之路》一书有助于中国的读者朋友深入了解美国大学。读《大学之路》,仿佛和吴军学长同行,做一次英美名校的深度游,思考和讨论着什么是优秀的大学,是什么使得这些学校百年流芳,它们各异的特色又是什么。

——诸葛越,斯坦福大学博士,Hulu公司全球研发副总裁

我是吴军博士的忠实粉丝。我把《浪潮之巅》推荐给了身边所有的同事。通过儿子所在学校的“阅读领航”项目,我把《文明之光》推荐给了广大师生。此次有幸在《大学之路》出版之前拜读书稿《大学之路》,正是暑期送儿子去美国念夏校之时。我迫不及待地与家人一起分享了吴军博士的实地观察与亲历思考,特别是对亚裔学生申请名校为什么越来越难的分析,一针见血,令人唏嘘。如果你只把此书视为升学指南的功利之书的话,就那么你将错失一次由吴军博士带领的、深入探究人类新思想新文化发源地的良机伟大机会。没错,这个发源地就是“大学”。谁拥有和培育这样的发源地,谁拥有和培育得*多,谁就能会站在“浪潮之巅”,谁就会点亮未来“文明之光”,这也许就是吴军博士带我们走一程“大学之路”的重点所在。

——孙鉴,《东方早报》副总编辑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这既不是一本升学指南,或子女教育指南,也不是一本介绍美国大学的大全。

本书讲述的是关于高等教育的理念— 既包括我本人(同时站在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包括美国很多大学里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看法。我把这本书取名为《大学之路》,其实包含了三层含义。首先是指我自己(和我的兄弟)以及我的孩子前后两代人选择的大学之路;其次是指根据个人的体会和了解的众多过来人的经验,学生们在大学里的路应该怎么走,即我所理解的大学的理念— 那些在我(和我的兄弟)身上实践过的,或者在我的孩子身上会实践的理念;第三层含义是指美国一些大学(主要是名牌私立大学)在过去几百年里走过的历程— 透过它,不仅可以看到美国的教育精英们对大学教育的认识,也可以看到今天这些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法。

在介绍高等教育的理念时,我们先要谈一谈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或者说得更通俗一点,为什么要上大学?每一个学生、家长甚至是老师未必会深究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觉得上大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上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成功的几率就低,就会处在社会的底层,这是很现实,也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想法。我的父母由于家境问题并没有受到太多、太好的教育,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在工作时一点点弥补学识上的不足,一辈子工作得非常辛苦(虽然他们也乐在其中),因此他们觉得我和弟弟应该获得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教育,以便能过上比他们更好的生活。在我和弟弟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向我们灌输读书的重要性,时间长了,我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读书很重要”和“必须上大学”的观点。我想,我父母当年的想法和做法代表着如今中国大部分家长的想法和做法,但是年轻人容易有逆反心理,听长辈们说多了,即便觉得有道理,也会烦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被动地学习。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助教时,辅导的课程常常有近百人(这在美国私立大学中算是很大的班级),班上大约1/3 的学生是亚裔(代移民的子女),他们进入大学时的成绩平均应该比其他族裔高不少(这个原因我们后面会介绍),但是这些学生中表现突出的并不多,很多都学得被动。反观白人孩子,虽然有不少成绩实在令人看不过去(我还遇到过期末考试得零分的白人学生),但是另一方面却有相当多出类拔萃的,他们学习非常主动,这不仅体现在对所学的学科非常有兴趣,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而且成绩优异。这是我在亚裔子女或清华本科生的身上很难看到的。我弟弟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也注意到了类似现象。这其实反映出美国人和亚洲人有着不尽相同的教育理念,一种是出于兴趣而学习,另一种则是为了很现实的利益而学习。目的不同,结果常常也不同。

重压之下的中国学生,踏上大学之路就成了家长实现自己梦想的延伸,很多年轻人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自认为总算完成了家长交给他们的使命。在这样的想法下,他们所走的大学之路也是目标非常明确— 冲着文凭而去。当他们拿到毕业证书的那一刻,又会觉得自己总算结束了不很情愿的考试生涯,接下来一辈子再也不想学习了。遗憾的是,人生是场马拉松,拿到一所名牌大学的烫金毕业证书,不过是在马拉松赛跑中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站位而已,人生— 这所真正的大学— 路途才刚刚开始。看过马拉松比赛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很拥挤的,但是当1/4 赛程过去之后,选手们彼此的距离就拉开了,在起跑时占得的那一点便宜到这时早就荡然无存了。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但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每当别人问起我父母培养我和弟弟的经验时,他们给出的答案其实让求教者们颇为失望,因为那些都是所有中国父母都知道,而且已经做了的事情,比如“要教育孩子读书的重要性”,等等,并不是什么别人不知道的秘诀。我的父母教育子女应该算是成功的,但是他们自己却一直没有意识到他们教育子女的真正秘诀。我和弟弟很多年后回过头来看,才明白秘诀其实在父母自己身上。我的父亲没有机会上一个全日制正式的大学,不过他学习了一辈子。他利用在大学工作之便,去补习了一门又一门大学课程,做科研也非常努力,得了很多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后居然能在一个极为看重文凭的大学里被提升为教授级研究员,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我的印象中,父母晚上从不参加应酬,甚至不看什么电视剧,总是非常有规律地学习。我的母亲现在快80 岁了,依然每天坚持学习。父母们并不知道,他们在对我们兄弟的教育上成功之处,是以他们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让我们渐渐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我自己的大学之路十分漫长,一辈子上了24 年学(中小学11 年,国内大学本科5 年加两年研究生,在美国读博士6 年),比我工作的时间还要长(到???? 年为止我工作的年限不过18 年)。如果从进大学的天算起,到我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离开学校,前后居然长达18 年之久(???? 年到???? 年),这中间,我两次参加工作,又两次回到学校读书。我弟弟看上去比我幸运一些,从进清华到获得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只用了10 年时间。不过在这之后,他虽然在工业界工作,但依然要不断地学习各种新知识,不断地写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申请专利。在他十几年的职业生涯里,获得了140 多项美国发明专利,并终成为世界上一家很大的半导体公司的首席技术官(CTO)。从他进大学算起,他也持续学习了几十年。对我们兄弟这样没有家庭背景,又缺乏冒险精神的人来说,大学教育使我们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但是终的成功更多地受益于不断的学习。在我们读中学、读大学时,都有不少一起竞争的同学,但是越到后来,和我们在一起接受教育的人就越少。到了博士毕业后,还能像我们一样坚持学习新知识的人并不多。回过头来看,一些过去比我们读书更优秀,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多年你都学了些什么,有什么好学的,学的那些东西对生活和工作真的有用吗?这就涉及到另一个根本问题,即年轻人在大学里的路该怎么走。事实上,如果从功用的角度来看,我的高等教育效率非常低,我在本科学习的课程大部分不仅对工作没有用,而且对后来学习专业课也没有用。根据我和很多大学生交流的经验来看,今天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解决。这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本身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或许我们可以接受到更好、更有效的教育,以至于我不需要花费长达24 年的时间在学校里做学生,另一方面也说明高等教育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课程本身。大学的生活经历和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而课程的内容是第二位的。在大学里不论学什么课,只要学的东西足够多,时间足够长,人就会受到教育。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似乎应该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大学里要走的路远不止读书、拿学位这么窄,我们后面要介绍的通才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为了拓宽每一位年轻人的大学之路。

当我的孩子梦华和梦馨开始接受教育后,我和很多家长一样,当然希望她们的大学之路能够比我走得更精彩,也更轻松。我也知道重要的是,要让她们懂得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这样她们的路才能走得更长。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不能让她们害怕教育。梦华和梦馨视力都非常不好(基因的问题),她们的眼睛只能让她们每天晚上花一般孩子一半左右的时间看书。梦华在后申请大学时,她大部分同学都在熬夜不断优化申请材料,她却不得不在10 点钟就休息了— 并非她不想熬夜把自己的申请材料写得更好一点,而是眼睛不允许。而梦馨虽然还很小,也需要每周花大量时间在户外以保护眼睛。或许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了学习强度不大,她们迄今为止没有厌倦学习。我一直给她们灌输这样一个思想:当你们大学毕业后,你们的同伴大部分不会再坚持学习了,只要那时候你们还在不断地完善自己,你们就能赶上并超过别人。在教育子女上,我能想到的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第二个方法,就是由着她们的兴趣,学习和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这一代人在接受教育、选择专业时,不得不考虑未来的生计问题。但是,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更多地考虑如何成为更好的人,更有用的人,把教育看成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未来的生计而学习。梦华申请大学时我对她讲,“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好人,即使你上了De Anza College(我们家附近的一所两年制学院,相当于中国的大专),我和你妈妈也会喜欢你。”所幸的是,在相对压力小的环境里,到目前为止她们在读书上似乎比我小时候更有自觉性,并且她们都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随着梦华不知不觉地步入了即将上大学的年龄,我必须和她交流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大学教育,因为今后的教育要完全交给大学和她自己了。于是,帮助她找到一所适合她的大学就变得非常重要。对高中生来讲,寻找适合自己的大学并非简单地看《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而是要让自己的特长、兴趣和志向与大学的特色做匹配。从我和我弟弟的经验来看,我们的博士教育其实是对我们自身特长和兴趣的匹配,如果让我们去上对方的学校(都是一流大学),得到的结果就会差很多。因此,为了帮助梦华了解美国诸多优秀大学的本质特点,我从几年前就开始系统地研究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尤其是研究美国著名私立大学的特色。当然,我研究大学教育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出于对培养年轻人这件事本身的兴趣。我在清华大学做本科生班主任时,曾把那个班级(清华电子工程系无??? 班)训练成了全校好的班,看到很多学生事业有成,是让我高兴的事情。在美国,虽然我没有担任正式的教职,但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给我提供了一个参与大学管理的机会,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发挥一些作用。为了能胜任我的工作,我一直在研究世界著名大学(主要是英美大学)的教育经验,包括它们几百年来所走过的路,这样才能提出有益的建议,才有可能让这所一流大学更上一层楼。同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个平台也让我有了和校长、院长、系主任们和教授们定期或不定期地一同探讨办学想法的机会。这让我对美国大学的方方面面有了较深的了解。除此之外,我了解美国大学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在和它们的毕业生一同工作时,通过他们来了解他们的母校,并且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掌握他们母校的一手资料。当然,每当我受邀到各个大学做学术报告时,我也会很珍惜和学校的教授及学生交流的机会,这样可以了解到很多大学不对外公布的信息,尤其是他们在招生和提升教授上的潜规则。

虽然我是如此关注梦华对大学的选择,但是把我对美国名牌私立大学的了解和看法传递给孩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当孩子们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和父母之间是有代沟的,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因此,对家长的话,他们其实是将信将疑的,而能让她们愿意参考家长意见的好办法,就是让她们通过亲身经历,体会到家长的建议还是有价值的。为了帮助梦华找到自己喜欢的学校(而不是我认为好的学校),好的办法就是带她去实地看一看。为此,从梦华进入高中阶段开始,我们就带着她去实地看了英国和美国的很多名牌大学,让她自己对那些学校有感觉,这样我们才有交流的基础。对于那些她很有可能会选择的大学,她自己也花了更多的时间去体验,比如,她去了麻省理工学院三次,在斯坦福和约翰霍普金斯分别过了一个暑期,这让她对自己感兴趣的大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不出我所料,我们俩对大学的看法差异很大,她很快就放弃掉了很多我认为非常值得考虑的大学,比如剑桥、牛津和芝加哥大学,但是经过交流我们还是能达成某些一致。在书中介绍各所大学时,我会把我的看法和她的看法都写出来,供不同年龄的读者参考。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大学(包括高中)教育的看法,这综合了我和我弟弟教育的经历,以及我对大学教育研究的结果。

首先,大学的教育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以通才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才为主的研究生阶段。在本科生阶段,学生们接受的应该是“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仅仅是“雕虫小技(Skills)”。这个观点是约翰纽曼根据牛津大学的教育经验总结出来的,他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讲到:“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学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这实际上是通才教育的精髓。为了保证通才教育,大学不应该限制学生的专业,至少要允许学生换专业。

可以讲,没有好的通才教育,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就不会有后劲。美国统计了各个大学的毕业生入职年薪,在前10 名大学中,除了工科较强的斯坦福大学和以商学专业见长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外,其余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理工科大学(诸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卡内基– 梅隆和佐治亚理工等)。人们常常谈论的所谓“大藤”,即常青藤大学中著名的三所大学— 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都不在其列1。但是,比较学生毕业15 年后的情况时,那些以通才教育见长的大学,比如哈佛和普林斯顿,就都进入了前10 名,甚至超过了以工科和商科为主的大学。虽然收入并非衡量毕业生贡献的指标,也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大学的好坏,但是至少从收入的变化可以看出通才教育对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帮助。

今天,中国的学生一进入高中就开始专攻那些高考必考的课程,而一进入大学,他们就被限制在不允许修改的专业中,这不仅失去了得到通才教育的机会,甚至被剥夺了培养自己学习兴趣的可能。我真的为他们感到悲哀。很庆幸的是,在我自己读高中时受到了很好的通才教育,以至于今天我所具备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足以让我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等我到了大学时,的收获并不是学到了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从老师和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正如纽曼所说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我要感谢我就读的清华大学将很多优秀的年轻人聚集起来,让我们能够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这些,才是让我受益终生的。今天的世界和纽曼生活的年代已经大不相同。在那个年代人类知识的积累并不多,一个人完成了通才教育后就能够胜任很多工作,但是现在许多工作(比如生物制药)都需要有专业技能才能胜任。因此,在完成通才教育之后,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 年时间不等的专业训练2,这个训练可以在学校里完成,也可以在工作中完成,还可以(像我一样)在工作后再回到学校完成3。早倡导专业训练的教育家是普鲁士的外交家和教育家洪堡,他是普鲁士教育体系的奠基人。近代大学的专业教育,尤其是研究生院制度,都是仿照德国大学体制建立的。洪堡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给予学生们真正有用的知识,以便他们马上就可以应用这些知识服务于社会。

有了好的通才教育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两点,即他服务于社会的意愿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喜爱程度。服务于社会是美国精英教育的精髓。无论是在美国建国初期办学的国父富兰克林和杰弗逊4,还是?? 世纪中期美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家吉尔曼5 和艾略特6,都强调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今天,哈佛和耶鲁都不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因为学校给大部分学生A7,也就是说,只是在成绩单上混一个全A,并不是一件难事。为什么这两所大学在成绩的把控上如此宽松,并非它们不知道成绩的重要性,而是要向学生们透露出一个信息— 你们的学业足够优秀了,你们应该关注课程以外的东西。事实上,在耶鲁大学,学生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课外活动中,因为这些看似和考试无关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事实上,如果在哈佛和耶鲁没有学到这些内容,就失去了在那里读书的意义。我也走访了很多中国的一流工科大学,发现学生有??% 的时间都用在学习和准备考试上。这样固然可以得到很好的专业训练,却让年轻人在一生宝贵的时间里失去了培养优秀品质和综合能力的机会。回到我一开始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即为什么中国学生申请美国一流名校那么难,原因很多,我会在书中一一分析,但是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学生读书的目的和那些大学办学的理念有很大差异,以至于在申请材料中有意无意地会流露出这种差异,进而得不到那些私立名牌大学的认可。

在这本书中,我会通过一些美国私立大学的实例,介绍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尤其会对比和中国大学的不同之处。近十几年来,很多中国名牌大学的管理者,比如在中国被称为C9 大学8 的校长、副校长、党委书记等,经常和我探讨如何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他们希望了解美国一流大学成功背后的每一个细节。希望这部分内容可以为他们提供参考。

书中的另一部分内容,会针对中国学生到美国读书(选择大学和申请大学),谈谈我的看法和建议。近20 多年来,中国学生到美国读书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如何进入美国名牌大学成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对他们有所帮助。与此同时,很多学生的家长,包括一些中国名牌大学里的教授甚至是校长,都在问我一个问题,即“是否应该送小孩到美国读本科(或者高中)”。我希望能够通过介绍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美国名牌私立大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讲清楚这些世界名校的长处所在,供家长和学生们参考。

和我以前出版的所有著作一样,本书的每一章都相对独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跳跃着阅读。书中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前6 章介绍大学的发展、(英美)名牌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特色,我的求学经历以及美国名牌(私立)大学录取的大致过程和筛选学生的方法。后8 章介绍英美一些名牌大学的特点。关于后一部分内容,我试图营造一个虚拟的场景,让读者跟随我和梦华一同走进这些学校,这样读者朋友可以获得比较真实的感觉。通过介绍这些不同的学校,大家既可以看到美国大学的特点和差异,也可以感受到它们在办学上共同的长处。了解了这些大学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申请。虽然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作为升学指南,但是在介绍每一所大学时,我还是会把我和梦华了解到的关于大学招生的一些细节分享给大家。当然,每所大学具体的录取要求,以及历年来招生的数据,在学校的网站上都有,也在不断更新,我就不做详细介绍了。我在书中会引用一些数据,但只是为了说明我的观点,并非为大家给学校做排名使用。

虽然很多大学评估机构对大学做了这样或那样的量化评估和排名,但是人们对于一所大学的看法常常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寻找适合自己的大学更是一件主观的事情。书中对各个大学的很多看法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而我的原则恰恰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读者朋友可能会发现我的一些说法和学校网站上的官方说法不一样,比如很多学校声称它们的招生过程对各个族裔是公平的,而我则认为很多学校其实并不公平,这并不奇怪,毕竟没有学校会公开说出对自身不利的话。很多时候,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9,我的观点未必就一定正确,而另外的观点未必就错误,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至于大学在招生上的细节,每一年都在不断变化,请大家直接到学校的网站上查找,那里的信息为准确。


书籍介绍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名牌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顶级大学为样本,结合他多年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第一手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写就《大学之路》。

在书中,作者阐述了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介绍了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作者与美国许多大学有着密切联系,还介绍了美国名牌大学在招生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并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

作为一名事业有成者,作者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乃终身学习,而并非以获得一个名牌大学学位为终结。对大学教育这一严肃话题,作者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方式娓娓道来。上册主要介绍了英美大学的教育方法、办学理念和招生特点。下册作者则以半游记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访十多所英美名校,既让人如身临其境,又通过一个个实例帮助读者了解各个名校的特点。本书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以及留学机构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方便(423+)
  • 收费(439+)
  • 少量广告(389+)
  • 内容完整(76+)
  • 已买(387+)
  • pdf(186+)
  • 全格式(401+)
  • 体验差(192+)
  • 实惠(423+)
  • 无多页(544+)
  • 无广告(670+)

下载评价

  • 网友 林***艳: ( 2024-12-28 15:40:57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融***华: ( 2025-01-18 03:22:34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冯***卉: ( 2024-12-27 07:09:34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马***偲: ( 2025-01-01 08:29:50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詹***萍: ( 2025-01-18 16:51:29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潘***丽: ( 2024-12-25 06:21:15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寿***芳: ( 2025-01-07 20:28:33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晏***媛: ( 2025-01-10 10:09:58 )

    够人性化!

  • 网友 温***欣: ( 2025-01-09 20:16:16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游***钰: ( 2025-01-03 03:33:56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居***南: ( 2025-01-09 09:08:34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戈***玉: ( 2024-12-25 07:51:02 )

    特别棒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