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园 -传习录(国学经典丛书)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19 01:00:53

传习录(国学经典丛书)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传习录(国学经典丛书)精美图片
》传习录(国学经典丛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传习录(国学经典丛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482837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03
  • 页数:408
  • 价格:30.4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01:00:53

寄语: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百部,精心筛选,倾力打造,权威版本,名家注译,从几千种古代典籍中为读者精心筛选了百种典籍,囊括了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共100个品种分三辑,购买套装请看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书籍目录:

前言

上卷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作者介绍: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欢喜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成就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他写的《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朝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王守仁,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系浙江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1519)6月14日,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阳明与叛军大战鄱阳湖,仅用了35天时间,王阳明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可是,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明武宗甚至觉得王阳明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阳明放了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证了王阳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皇帝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三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其《又重游开先寺题壁》云: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还有一首《龙潭夜坐》云: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的真实面目。

附:《记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徐爱①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②诸说,悉以旧本③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④。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⑤。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⑥,处困养静,精一之功⑦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注释]

①徐爱(1488~1518年):字日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守仁的妹夫,也是王守仁的位和得意的学生,有“王门颜回”之称,曾任工部郎中。下文中的“爱”即徐爱的自称。②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致知,意为扩展人心本有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获得对天理人性的充分认识。③旧本:指郑玄作注、孔颖达疏解的《礼记·大学》。④先儒:指程颢、程颐和朱熹。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洛阳人,官至监察御史。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号伊川,曾任西京国子监教授、崇正殿说书。程颢、程颐为兄弟,合称二程,为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卒谥文,徽州婺源人,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他继承发展了二程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误本:朱熹认为《大学》的旧本有误,便将《大学》的原文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并对文字作了修改,增加了传一章。王守仁认为《大学》原来并无错误。⑤“断断乎”句:意为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世也不会有疑惑。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⑥居夷三载: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上疏抗辩,获罪下狱,后贬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前后三年。龙场当时尚未开化,故称“夷”。⑦精一之功:意为精纯的功夫。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观点,都是以“旧本”为准,即朱熹所说的有许多错误的那个版本。我刚听说时很吃惊,进而有点怀疑,后来,我竭尽全力,相互比较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请教。经先生悉心指教,我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如同水性清寒、火性炽热一样,是《中庸》中所说的,即使百代之后圣人出现也不会怀疑的真理。先生天资聪慧,为人却和蔼坦诚,乎易近人,不修边幅。人们只见先生年轻时豪放不羁,又曾经热衷于诗词文章,沉溺于佛、道两家学说。所以,猛然听到他的学说,都觉得是标新立异、荒诞不经而不屑深究。他们不了解先生在贬谪贵州的三年里,于困苦之中修养静思,精一的功夫已超凡入圣,进入精纯的境界了。

我朝夕于先生门下亲聆教诲,深知先生的学说初接触感到很浅易,仔细研究就觉得很高深;乍看起来似乎很粗疏,认真钻研就觉得很精妙;刚接近好像很平常,深入学习却没有止境。十多年来,我竟然没能入门。当今的学者,有的仅与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从未听过先生的教诲,有的先入为主地怀有轻蔑、愤怒而激动的情绪,没谈上几句就急于根据传闻臆说,妄加揣度,这样怎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的学生们,聆听先生的教诲,经常是学到的少而遗漏的多,如同相马时,只看到了马的雌雄黑黄而忽略了千里马的特征。因此,我把平时听到的教诲全部记录下来,私下里给同学们看,相互考核订正,以不负先生的谆谆教诲。

学生徐爱书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①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②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④‘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⑤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⑥,‘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注释]

①“如云”之后所引之语皆出自《大学》。②亲亲仁民:语出《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③“舜使契”二句:舜,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契,商族的始祖,帝喾之子,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司徒,掌管教化之职。敷,布、施。五教,五种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④“《尧典》”句:克明峻德,语出《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俊,通峻,高大。明明德,语出《大学》,意为弘扬善良的德性。⑤“以亲”句:语出《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⑥修己以安百姓:语出《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徐爱问:“朱熹认为《大学》中的‘在亲民’应当写作‘新民’,后面一章有‘作新民’的词句,好像可以作为依据。先生却认为应照旧本写作‘亲民’,有什么根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中的‘新’字,是自新之民的意思,和‘在新民’的‘新’不同,‘作新民’怎么能作为‘在新民’的根据呢?‘作’与‘亲’相对应,但不是‘亲’的意思。下面‘治国平天下’等处,对于‘新’字都毫无阐发,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等,这些都是‘亲’的意思。‘亲民’就像《孟子》中所说的‘亲亲仁民’,‘亲之’就是仁爱的意思。百姓不仁爱,舜就让契担任司徒,‘敬敷五教’,让他们互相亲近。《尧典》中说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就是兼有养育教化的意思,朱子说‘新民’就有些偏了。”

  二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②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③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注释]

①知止而后有定:语出《大学》。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这是朱熹对“知止而后有定”的解释。语出朱熹《大学或问》:“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②义外: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日:‘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反对告子义在心外的观点,认为仁和义都在人心之中。③本注:即朱熹《大学章句》章注:“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译文]

徐爱问:“《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其特定的道理,这似乎与先生的学说相抵触。”

先生说:“在各种具体事物上探求的善,就是把义看成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精一的境界就是至善了。但是,这一过程并没有和具体的客观事物相脱离。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只有‘穷尽天理而心中无一毫私心杂念’的人,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今人却就将知性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立志用功,如树使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曰:“是徒如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静’。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惟一’是‘惟精’主义,‘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一’之外复有‘惟一’也。

然非加春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

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购买一辑、第二辑、第三辑请点击:

国学经典一辑(40种)

 

国学经典第二辑(40种)

 

国学经典(第三辑)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明史·王守仁传》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前言

《传习录》是明朝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的代表作,是其讲学答问和书信集。

  明朝中期,皇帝昏庸,宦竖专权,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整个社会仿佛是风雨飘摇的暗夜。而随着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冲破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束缚、寻求解决社会矛盾良方的呼声越来越高,王阳明“以绝世之资倡其新说,鼓动海内”,集心学之大成,崛然而起,“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成为一代圣哲,其心学代表作《传习录》也成为中外人士传读修习的圣书。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诗礼之家。父王华,字德辉,号实庵,人称龙山公,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生当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崩颓之际,这样的历史环境给以天下为己任的他提供了施智展才的机遇,使得他以其辉煌的事功和杰出的学说,“文事武备”,成为“儒学流人物”,成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籍介绍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差评少(292+)
  • 值得购买(165+)
  • 超值(613+)
  • 服务好(653+)
  • 下载快(442+)
  • 中评多(315+)
  • 图书多(350+)

下载评价

  • 网友 石***烟: ( 2025-01-10 16:05:47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扈***洁: ( 2024-12-26 08:02:24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曹***雯: ( 2025-01-10 17:02:39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堵***洁: ( 2024-12-23 18:59:14 )

    好用,支持

  • 网友 孙***夏: ( 2024-12-22 09:11:07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国***舒: ( 2024-12-26 15:25:52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寇***音: ( 2024-12-28 11:05:25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相***儿: ( 2024-12-26 21:00:24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屠***好: ( 2025-01-16 08:19:20 )

    还行吧。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