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荆楚文化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总和的文化,因时间向度
的演进而具有时代性,又因空间向度的展开而具有地域性。人们
把研讨文化时代性演进的学科称之文化史学,把研讨文化空间性
分布的学科称之文化地理学,这两门学科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
独立发展的历史。然而,时间和空间又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两种密
不可分的存在形式,时代性与地域性当然也是文化的两种相互依
存的属性,我们只有全面观照这两种属性,并考察其互动关‘系,
方能实在地把握人类创造的文化的纵深度和广阔度。在这一意义
上,历史学与地理学的联姻势在必行,而本书系便是文化史学与
文化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是一个文明传统悠久深厚的国度,又是一个广土众民的
国度,其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均呈现婀娜多姿的状貌,
因而切忌作简单化的描述与概括。已故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
“把中国文化看成一种亘古不变且广被于全国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文
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既有时代差异,又有其他地域差异,这对
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当然极为不利。”①谭先生的这一论说显然是
有感而发的,因为,笼统地界定中国文化,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
作法,此类作法有碍于人们从共相与殊相辩证统一的高度把握中
国文化,不利于开掘中国文化无比丰厚的内蕴。
要想获得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必须纠正空泛、粗疏的学
风,多做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方能为综合与抽象提供坚实的基
①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41页.
础。而此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中国文化加以分区考析。
应当说,在这方面我们有着宏富的遗产。
中华先民很早便在东亚大陆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并对这
片国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状态作过真切的分区把握。成文于周秦
之际的《禹贡》简练而准确地描述当时的国土——“东渐于海,西
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对纵横于东亚大陆的广袤国
土,《禹贡》分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
州,并对每州的土壤作出分类和等级划分。而土壤分类和等级划
分,实际上是对农耕文明国度作经济、文化水平的地区等级判定。
此后,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当时南北东西各地
的物产和人文特色有传神的描绘。西汉末年学者刘向则将汉朝全
境划分为若干区域,丞相张禹又令僚属朱赣按区域介绍风俗。东
汉史家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集上述之大成,对当时的中国作出
如下“域分”:秦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
地、魏地、楚地、吴地、粤地,并记录各地风俗,绘制出文化地
域特征的生动画卷。以《汉书》为端绪,历代正史皆设地理志,以
各朝疆域为范围,以政区建制为纲目,分条记述山川、物产、风
俗,形成文化区域研究的良好传统,奠定了我们今日理当深入开
展的文化区域研究的前进基地。
地域研究涉及到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文化区”。作为文化的空
间分类,文化区由自然、社会、人文三重因素所决定,三者在历
史进程中综合成某种地域性文化特色,如北方的中原文化,雄浑
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南方的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
有人曾这样概括南北文化的卓异处:“北峻南,北肃南舒,北强
南秀,北南华。”这种关于区域文化特征的把握,既着眼于自然
环境之分,更观照了社会生活、人文传统之别,当然,文化区并
非静态、凝固的空间存在,而是因时演变的。一般而言,构成文
化区的自然因素变化较慢,社会、人文因素迁衍较快。明清之际,
哲人王夫之在论及文化中心转移的态势时说:“三代以上,淑气聚
于北,而南为蛮夷。汉高祖起于丰、沛,因楚以定天下,而天气
南移。”①夫之常用“天气南移”、“地气南徙”诸说法,而他所谓
的“天气”、“地气”,显然并非专指自然之气,而是自然、社会、
人文的综合,更多地包蕴社会、人文因素。事实上,自从具有理
性的人类介入,造成文化世界,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变化往往不再
是单纯的自然运动,即以各地土壤肥瘠的变迁而论,便深深打上
人类活动印记。曾被《禹贡》(反映周秦之际状况)列为下中、下下
的长江流域,至近古已成上上之地,如宋人王应麟说: “今之沃
壤,莫如吴越闽蜀。”②至于各地风俗、学术的异动,更是古今起
伏,时有更迭。这是在作区域研究时应予注意的。
当下我们所作的区域文化研究,在观照历史的前提下,更要
着眼当下。今日中国,北起漠河,南达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
起“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东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对
领土面积约与整个欧洲相当,包括56个民族的中国作合理的文化
域分,是本书系的使命。鉴于中国领地的辽阔和文化类型的复杂,
有必要作多级次的文化域分。
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类型,中国首先可分作东、西两部。
从黑龙江的爱辉到云南的腾冲之间作一连线,东半壁是向太平洋
倾斜的低度高原、丘陵和平原,季风气候使之干湿交替、季节分
明,数千年来形成发达的农耕经济、繁富的典章制度和精深的艺
文哲思;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高寒高原为主,属大陆干
旱性气候,自古以来繁衍着粗犷奔放,富于流动性和生命活力的
游牧文明。东西两大文化区的互动,构成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
并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东部农业文化区可分为由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和
西南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农业文化亚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自北
而南又可分为燕赵文化副区、三晋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中
州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吴越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安
徽文化副区和江西文化副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向北延展为松辽
文化副区,向南延展为闽台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西南文化
亚区又分为滇云文化副区和贵州文化副区。西部游牧文化区可分
为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其内又分作塞北文化副区、甘
宁文化副区、西域文化副区)与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基于这种
文化域分,本书系由如下十九卷组成:
《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齐鲁文化》《中州文
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安徽文化》《江西文
化》《松辽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滇云文化》《贵州文
化》《塞北文化》《甘宁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
这种划分是否周到,本书系对中华文化的分区描述是否精当,
还望读者诸君评析、指教。
冯天瑜
拟于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
造型艺术,包括: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虽都重在创造艺术形象,但又有一定的区
别。表演艺术是在特定的时间内,依赖于某种条件,动态地体现艺术形
象;而造型艺术则以一定的物质和手段,以静止的形式反映动态的过
程,呈现直观的艺术形象。其中,静态性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故造
型艺术又有“静态艺术”之称。当然,这些都是就造型艺术的总体而言
的,至于各门类的特点将随文论及。
第一节 荆楚书法
书法是我国以及整个汉文化圈最有特色的一种造型艺术,兼有实用
的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在诸种造型艺术中,书法艺术抽象性最强,具象
性最弱。但它以用笔(主要包括笔法、笔势、笔意等)、结体、章法、
墨法等艺术技巧,通过线条造型,来表达其形体美,体现荆楚文化的蕴
意和特色。
一 垂露篆、鸟虫书及修长楚线篆
书法和文字是同时产生的。荆楚地区从远古时代的大溪文化起就已
有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原始刻画符号,虽还称不上文字,更谈不上有多少
书法意义,但荆楚书法艺术最起码可以追溯到西周中后期的楚国铜器铭
文。先秦荆楚文字(包括楚国以及楚国的附属国曾国等的文字)可总括
归纳为楚篆、楚隶(含草篆)、修长楚线篆、鸟虫书和垂露篆等五种书
体。楚篆、楚隶的书法艺术,第四章第一节之三在论述其演变过程及规
律时,多所涉及,兹不赘言。下面着重阐述修长楚线篆、鸟虫书和垂露
篆这三种美术字的书法艺术。
(一)线条流畅的修长楚线篆
在先秦荆楚美术字中,有一种字形狭长而笔画作细线状的篆书,其
自成系列,尚无专门名称。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姑且在此名之为修长
楚线篆。它既有别于工整的常用楚篆,也不同于追求鸟虫装饰的鸟虫书
和追求垂露欲滴的垂露篆,也明显长于工整常用楚篆。书者刻意追求笔
画的线条流畅、字形修长美,故名之为修长楚线篆。
这种美术字,形成于春秋早中期之际的成王时代(公元前671~前
626年),是逐渐从笔道较粗的日常篆书中产生的。从有关金文来看:
起初,修长楚线篆,就单个字而言,都比日常篆书要长一些,但就整体
而言,字与字之间的长度差距有的还较大。由于这种美术字主要铸刻在
编钟上,随着成套编钟件数的增多,和下层低音钟的增大,以及人们的修
长美感意识的加强,这种美术字也逐渐规整、变长。从《王孙诰编钟铭》和
《王孙遗者钟铭》来看,春秋中后期之际,这种修长线篆已趋成熟。如:
这些字例表明,此时的修长线篆已独具特色。其笔道细圆均匀,流
畅自然;字形随势结体,修长姿放,气势宏大;布自疏中显密,全篇各
字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充满生气。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这种修长线篆的字形演变得更加狭长。《楚王
熊章钟铭》、《曾侯乙编钟铭》就代表了这种书体形态,兹列举数字如
下:
从以上诸字例来看,其字形的长度是字形宽度的3~4倍。这种修
长楚线篆除了更加狭长外,还保持了笔道线条流畅的特点:宝盖头、
田、日、口等用圆笔而不用折笔;字的下部与刻意追求垂针类的狭长悬
针篆不同,撇、捺、竖钩类笔画或向两边皇八字形分开,或作横弯画曲
向一边。至于文字下部竖画的收笔则不作针尖状与作针尖状并存,多保
持笔道粗细的一致性。构字结体,横向紧凑而不失姿放气势;尽量上密
下疏,又自然天成;布白工整划一,文字错金,瘦劲有力,修长秀丽。
(二)婀娜多姿的鸟虫书
鸟虫书,或称鸟书(篆)、虫书(古有鸟为羽虫之说,故虫可包括
在鸟类),为秦书八体之一,在新莽书法六体之内。①它是一种增加装
饰性纹饰和笔画的美术字。或饰鸟形虫形于笔画之外,或寓鸟形、鸟
首、鸟爪于笔画之中,或笔画屈曲蜿蜒如虫状,刻意造型,婀娜多姿。
鸟虫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最早见于东周,主要流行于楚(含曾)、
吴、越、蔡、徐、宋等国。关于鸟虫书最早产生的地区,过去有吴、楚
之争。《王子午鼎铭》(王子午字子庚,康王初年为令尹时铸此器铭)的
出土,表明春秋中期楚康王初年楚国已有鸟虫书,楚国是最早使用鸟虫
书的国家。
《王子午鼎铭》以及王子午之孙朋所作《朋铭》、《朋缶铭》的字
体的主要特点虽属垂露篆,但其所依据的字形骨架则具有鸟虫书的特点。
《王子午鼎铭》鸟虫书的特点,除了用一些屈曲蜿蜒的虫书笔画造型之外,
也对相关字整体造型为鸟形或虫形的,如下图前4个字例就是如此。
在修长楚线篆中亦能见到这类字例,如上图最后两个字,就是从《王孙
遗者钟铭》中摹录出来的。
书籍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荆楚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3)
第二节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点 (7)
第三节荆楚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过程中
的地位和影响 (12)
第一章荆楚文化的生态环境 (21)
第一节荆楚文化的地理环境 (23)
一 范围与政区 (23)
二 区位与交通 (28)
三 气候变化 (32 J
四 地貌及其演变 (36)
第二节荆楚文化的经济基础 (41)
一 农业经济发展的轨迹 (41)
二 城市的发展 (47)
第三节荆楚文化的社会政治背景 (52)
一 政治地位的升降 (52)
二 统治制度的特点 (57)
三 宗法、宗族制度的嬗变及其特点 (61)
第二章初民、民族、移民与荆楚文化 (67)
第一节先秦两汉时期的土著先民和移民 (69)
一 土著初民与远古文化 (69)
二 三苗的流徙 (71)
三 芈姓楚人入主荆楚 (73)
四 “楚蛮”与汉阳诸姬 (77)
五 战国末年秦汉时期的民族和移民 (79)
第二节六朝至明清时期的民族和移民 (83)
一 六朝时期北人南迁及蛮族的流布 (83)
二 唐宋时期的北人南迁 (91)
三 “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 (98)
第三章教育与楚才 (105)
第一节楚国的教育和秦、汉郡国学风 (107)
一 楚国的太子教育及私学 (107)
二秦汉时的郡国官学和私学 (110)
第二节州学与书院 (111)
一 州学及县学 (111)
二 书院的兴盛 (115)
第三节 “唯楚有才” (121)
一 “楚才实多”与楚国的用人制度 (121)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的荆楚人才 (123)
第四章语言文字 (129)
第一节出土的荆楚古文字 (131)
一 从原始记事到文字的产生 (131)
二 极为丰富的荆楚出土文字资料 (133)
三 楚文字的演进 (136)
第二节独特的女性文字——女书 (143)
一 女书的发现 (143)
二 女书概况 (145)
三 女书的基本内容 (148)
四 女书文字源于纺织女红的图案 (150)
五 独特的女性社会与女书 (153)
第三节楚语及湘语 (155)
一 先秦楚语 (155)
二 楚语演变及湘语 (157)
第五章文学大观 (163)
第一节楚辞、楚赋和屈原精神 (165)
一 楚辞以前的荆楚歌谣 (165)
二 楚辞艺术与屈原精神 (171)
三 宋玉辞赋及其他 (180)
第二节汉赋与《楚辞章句》 (185)
一楚辞热与《楚辞章句》 (185)
二 荆楚诗魂与汉赋 (188)
第三节六朝风骨 (193)
一 风姿多彩的诗文创作 (194)
二 楚风乐府一西曲歌 (204)
第四节唐风宋韵 (212)
一 众体纷呈的唐代荆楚诗歌 (213)
二 散文创新与楚辞感怀 (224)
三 从“大江东去”到“怒发冲冠” (230)
第五节 “独抒性灵”与“文学启蒙” (235)
一个性解放的先声 (236)
二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39)
三 “幽辟孤峭”,抒发“灵心” (244)
四 王夫之的文学理论和研究 (246)
五 饱含爱国激情的时代心声 (249)
第六章表演艺术 (255)
第一节荆楚乐器及乐理 (257)
一 先秦时的乐器及乐律文书 (258)
二 汉至清时的乐器及律吕题记 (267)
第二节荆楚乐舞 (27 3)
一 “楚声” (273)
二 楚舞 (281)
第三节荆楚戏曲 (290);
一 戏曲源流 (290)
二 楚调新声 (296)
三 湘剧、祁剧 (303)
四 黄孝花鼓戏与楚剧 (307)
第七章造型艺术 (315)
第一节荆楚书法 (317)
一 垂露篆、鸟虫书及修长楚线篆 (317)
二 简帛隶书及其他 (322)
三 名家书法 (329)
第二节荆楚绘画 (354)
一 帛画及漆画 (355)
二 画家与名画及画论 (360)
第三节荆楚雕塑 (372)
一 远古、商代的荆楚雕塑 (372)
二 周代崛起的楚雕塑 (375)
三 雕塑艺术的走向 (380)
第四节建筑艺术 (384)
一 荆楚城建 (385)
二 楚宫、明陵 (390)
三 黄鹤楼和岳阳楼 (394)
四 儒释道建筑风格 (396)
第八章科学技术 (405)
第一节采矿与冶铸 (407)
一 铜矿的开采和冶炼 (407)
二 青铜器及金银器的铸造技术 (412)
三 铜镜的铸造工艺 (417)
四 铁器的冶铸 (423)
第二节纺织、髹漆、制瓷及其他 (431)
一纺织及刺绣 (431)
二 髹漆工艺 (441)
三 青瓷和彩瓷 (447)
四 相马、造纸及《茶经》 (454)
第三节天文、数学和医学 (459)
一天文、历法及数学 (459)
二 荆楚医学 (472)
第九章史地学术 (503)
第一节先秦至西汉时的荆楚史地 (505)
一从左史倚相到司马迁的奉献 (505)
二 珍贵的地理文献与地图 (510)
第二节东汉至唐代的荆楚“郡国之书” (514)
一 从《南阳风俗传》的修撰到《渚
宫旧事》的完稿 (515)
二 荆楚地志的编纂 (517)
第三节宋至清代的荆楚史地学术 (520)
一 方志的体例完备与全盛 (520)
二 地理学与史学的成就 (526)
第十章巫术和宗教 (535)
第一节多神崇拜与巫术 (537)
一 楚人的多神崇拜 (537)
二 先秦楚人的巫术 (541)
三 巫术的流变 (549)
第二节土生土长的道教 (557)
一 从民间信仰到道观修炼 (557)
二 帝王信仰与道教兴盛 (560)
第三节西天传来的佛教 (571)
一佛教的传播与研究 (571)
二新派的创立与繁衍 (580)
第四节天主教与新教 (590)
一先来的天主教 (591)
二 后到的新教 (597)
第十一章生活与风俗 (603)
第一节饮食和服饰 (605)
一 “饭稻羹鱼” (605)
二 衣着及妆饰 (610)
第二节住与行 (621)
一 荆楚居室 (621)
二舟车之便 (630)
第三节岁时节令 (636)
一 普遍的节日 (636)
二 独特的节日 (644)
第四节婚丧礼俗 (650)
一 婚恋嫁娶 (650)
二 冉葬习俗 (663)
第十二章哲学思想 (677)
第一节先秦哲学及政治思想 (679)
一道家及其学说 (679)
二 儒家及农家学说 (683)
三 荆楚民本思想 (686)
第二节汉唐哲理 (688)
一 汉代荆楚哲学中的儒与道 (688)
儒道释的碰撞与融会 (696)
三 中唐时期的荆楚哲学 (704)
第三节理学在荆楚 (711)
一 周敦颐与宋代理学的开创 (711)
二 胡安国、胡宏的学说与
湖湘派的形成 (715)
三 湖湘学派大师张拭的哲学 (720)
四 流寓、游宦荆楚的宋代理学家 (726)
五 元代荆楚理学 (727)
六 明代中后期荆楚“心学”突起 (729)
第四节晚明清初的荆楚思想界 (735)
一 李贽在荆楚的“独创特解” (736)
二 集大成的王夫之哲学思想 (741)
第十三章 荆楚传统文化的转型 (755)
第一节 “制夷”与“师夷” (758)
一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及曾
国藩等人的忧患意识 (758)
二 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洋务事业 (765)
第二节改革文化教育制度 (771)
一 两湖近代教育的形成 (771)
二 影响两湖社会思想的
近代报刊出版业 (780)
第三节 近代文明的传播与“武昌首义” (788)
第四节新文化运动与文化创新 (790)
一 冲击与倡导 (790)
二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796)
三抉择与创新 (798)
第五节荆楚传统文化转型的特征 (806)
参考文献 (811)
后记 (820)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总和的文化,因时间向度
的演进而具有时代性,又因空间向度的展开而具有地域性。人们
把研讨文化时代性演进的学科称之文化史学,把研讨文化空间性
分布的学科称之文化地理学,这两门学科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
独立发展的历史。然而,时间和空间又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两种密
不可分的存在形式,时代性与地域性当然也是文化的两种相互依
存的属性,我们只有全面观照这两种属性,并考察其互动关‘系,
方能实在地把握人类创造的文化的纵深度和广阔度。在这一意义
上,历史学与地理学的联姻势在必行,而本书系便是文化史学与
文化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是一个文明传统悠久深厚的国度,又是一个广土众民的
国度,其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均呈现婀娜多姿的状貌,
因而切忌作简单化的描述与概括。已故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
“把中国文化看成一种亘古不变且广被于全国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文
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既有时代差异,又有其他地域差异,这对
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当然极为不利。”①谭先生的这一论说显然是
有感而发的,因为,笼统地界定中国文化,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
作法,此类作法有碍于人们从共相与殊相辩证统一的高度把握中
国文化,不利于开掘中国文化无比丰厚的内蕴。
要想获得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必须纠正空泛、粗疏的学
风,多做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方能为综合与抽象提供坚实的基
①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41页.
础。而此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中国文化加以分区考析。
应当说,在这方面我们有着宏富的遗产。
中华先民很早便在东亚大陆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并对这
片国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状态作过真切的分区把握。成文于周秦
之际的《禹贡》简练而准确地描述当时的国土——“东渐于海,西
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对纵横于东亚大陆的广袤国
土,《禹贡》分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
州,并对每州的土壤作出分类和等级划分。而土壤分类和等级划
分,实际上是对农耕文明国度作经济、文化水平的地区等级判定。
此后,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当时南北东西各地
的物产和人文特色有传神的描绘。西汉末年学者刘向则将汉朝全
境划分为若干区域,丞相张禹又令僚属朱赣按区域介绍风俗。东
汉史家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集上述之大成,对当时的中国作出
如下“域分”:秦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
地、魏地、楚地、吴地、粤地,并记录各地风俗,绘制出文化地
域特征的生动画卷。以《汉书》为端绪,历代正史皆设地理志,以
各朝疆域为范围,以政区建制为纲目,分条记述山川、物产、风
俗,形成文化区域研究的良好传统,奠定了我们今日理当深入开
展的文化区域研究的前进基地。
地域研究涉及到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文化区”。作为文化的空
间分类,文化区由自然、社会、人文三重因素所决定,三者在历
史进程中综合成某种地域性文化特色,如北方的中原文化,雄浑
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南方的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
有人曾这样概括南北文化的卓异处:“北峻南,北肃南舒,北强
南秀,北南华。”这种关于区域文化特征的把握,既着眼于自然
环境之分,更观照了社会生活、人文传统之别,当然,文化区并
非静态、凝固的空间存在,而是因时演变的。一般而言,构成文
化区的自然因素变化较慢,社会、人文因素迁衍较快。明清之际,
哲人王夫之在论及文化中心转移的态势时说:“三代以上,淑气聚
于北,而南为蛮夷。汉高祖起于丰、沛,因楚以定天下,而天气
南移。”①夫之常用“天气南移”、“地气南徙”诸说法,而他所谓
的“天气”、“地气”,显然并非专指自然之气,而是自然、社会、
人文的综合,更多地包蕴社会、人文因素。事实上,自从具有理
性的人类介入,造成文化世界,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变化往往不再
是单纯的自然运动,即以各地土壤肥瘠的变迁而论,便深深打上
人类活动印记。曾被《禹贡》(反映周秦之际状况)列为下中、下下
的长江流域,至近古已成上上之地,如宋人王应麟说: “今之沃
壤,莫如吴越闽蜀。”②至于各地风俗、学术的异动,更是古今起
伏,时有更迭。这是在作区域研究时应予注意的。
当下我们所作的区域文化研究,在观照历史的前提下,更要
着眼当下。今日中国,北起漠河,南达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
起“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东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对
领土面积约与整个欧洲相当,包括56个民族的中国作合理的文化
域分,是本书系的使命。鉴于中国领地的辽阔和文化类型的复杂,
有必要作多级次的文化域分。
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类型,中国首先可分作东、西两部。
从黑龙江的爱辉到云南的腾冲之间作一连线,东半壁是向太平洋
倾斜的低度高原、丘陵和平原,季风气候使之干湿交替、季节分
明,数千年来形成发达的农耕经济、繁富的典章制度和精深的艺
文哲思;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高寒高原为主,属大陆干
旱性气候,自古以来繁衍着粗犷奔放,富于流动性和生命活力的
游牧文明。东西两大文化区的互动,构成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
并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东部农业文化区可分为由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和
西南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农业文化亚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自北
而南又可分为燕赵文化副区、三晋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中
州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吴越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安
徽文化副区和江西文化副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向北延展为松辽
文化副区,向南延展为闽台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西南文化
亚区又分为滇云文化副区和贵州文化副区。西部游牧文化区可分
为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其内又分作塞北文化副区、甘
宁文化副区、西域文化副区)与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基于这种
文化域分,本书系由如下十九卷组成:
《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齐鲁文化》《中州文
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安徽文化》《江西文
化》《松辽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滇云文化》《贵州文
化》《塞北文化》《甘宁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
这种划分是否周到,本书系对中华文化的分区描述是否精当,
还望读者诸君评析、指教。
冯天瑜
拟于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
造型艺术,包括: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虽都重在创造艺术形象,但又有一定的区
别。表演艺术是在特定的时间内,依赖于某种条件,动态地体现艺术形
象;而造型艺术则以一定的物质和手段,以静止的形式反映动态的过
程,呈现直观的艺术形象。其中,静态性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故造
型艺术又有“静态艺术”之称。当然,这些都是就造型艺术的总体而言
的,至于各门类的特点将随文论及。
第一节 荆楚书法
书法是我国以及整个汉文化圈最有特色的一种造型艺术,兼有实用
的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在诸种造型艺术中,书法艺术抽象性最强,具象
性最弱。但它以用笔(主要包括笔法、笔势、笔意等)、结体、章法、
墨法等艺术技巧,通过线条造型,来表达其形体美,体现荆楚文化的蕴
意和特色。
一 垂露篆、鸟虫书及修长楚线篆
书法和文字是同时产生的。荆楚地区从远古时代的大溪文化起就已
有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原始刻画符号,虽还称不上文字,更谈不上有多少
书法意义,但荆楚书法艺术最起码可以追溯到西周中后期的楚国铜器铭
文。先秦荆楚文字(包括楚国以及楚国的附属国曾国等的文字)可总括
归纳为楚篆、楚隶(含草篆)、修长楚线篆、鸟虫书和垂露篆等五种书
体。楚篆、楚隶的书法艺术,第四章第一节之三在论述其演变过程及规
律时,多所涉及,兹不赘言。下面着重阐述修长楚线篆、鸟虫书和垂露
篆这三种美术字的书法艺术。
(一)线条流畅的修长楚线篆
在先秦荆楚美术字中,有一种字形狭长而笔画作细线状的篆书,其
自成系列,尚无专门名称。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姑且在此名之为修长
楚线篆。它既有别于工整的常用楚篆,也不同于追求鸟虫装饰的鸟虫书
和追求垂露欲滴的垂露篆,也明显长于工整常用楚篆。书者刻意追求笔
画的线条流畅、字形修长美,故名之为修长楚线篆。
这种美术字,形成于春秋早中期之际的成王时代(公元前671~前
626年),是逐渐从笔道较粗的日常篆书中产生的。从有关金文来看:
起初,修长楚线篆,就单个字而言,都比日常篆书要长一些,但就整体
而言,字与字之间的长度差距有的还较大。由于这种美术字主要铸刻在
编钟上,随着成套编钟件数的增多,和下层低音钟的增大,以及人们的修
长美感意识的加强,这种美术字也逐渐规整、变长。从《王孙诰编钟铭》和
《王孙遗者钟铭》来看,春秋中后期之际,这种修长线篆已趋成熟。如:
这些字例表明,此时的修长线篆已独具特色。其笔道细圆均匀,流
畅自然;字形随势结体,修长姿放,气势宏大;布自疏中显密,全篇各
字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充满生气。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这种修长线篆的字形演变得更加狭长。《楚王
熊章钟铭》、《曾侯乙编钟铭》就代表了这种书体形态,兹列举数字如
下:
从以上诸字例来看,其字形的长度是字形宽度的3~4倍。这种修
长楚线篆除了更加狭长外,还保持了笔道线条流畅的特点:宝盖头、
田、日、口等用圆笔而不用折笔;字的下部与刻意追求垂针类的狭长悬
针篆不同,撇、捺、竖钩类笔画或向两边皇八字形分开,或作横弯画曲
向一边。至于文字下部竖画的收笔则不作针尖状与作针尖状并存,多保
持笔道粗细的一致性。构字结体,横向紧凑而不失姿放气势;尽量上密
下疏,又自然天成;布白工整划一,文字错金,瘦劲有力,修长秀丽。
(二)婀娜多姿的鸟虫书
鸟虫书,或称鸟书(篆)、虫书(古有鸟为羽虫之说,故虫可包括
在鸟类),为秦书八体之一,在新莽书法六体之内。①它是一种增加装
饰性纹饰和笔画的美术字。或饰鸟形虫形于笔画之外,或寓鸟形、鸟
首、鸟爪于笔画之中,或笔画屈曲蜿蜒如虫状,刻意造型,婀娜多姿。
鸟虫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最早见于东周,主要流行于楚(含曾)、
吴、越、蔡、徐、宋等国。关于鸟虫书最早产生的地区,过去有吴、楚
之争。《王子午鼎铭》(王子午字子庚,康王初年为令尹时铸此器铭)的
出土,表明春秋中期楚康王初年楚国已有鸟虫书,楚国是最早使用鸟虫
书的国家。
《王子午鼎铭》以及王子午之孙朋所作《朋铭》、《朋缶铭》的字
体的主要特点虽属垂露篆,但其所依据的字形骨架则具有鸟虫书的特点。
《王子午鼎铭》鸟虫书的特点,除了用一些屈曲蜿蜒的虫书笔画造型之外,
也对相关字整体造型为鸟形或虫形的,如下图前4个字例就是如此。
在修长楚线篆中亦能见到这类字例,如上图最后两个字,就是从《王孙
遗者钟铭》中摹录出来的。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内容完整(499+)
- 品质不错(160+)
- 章节完整(566+)
- 体验好(129+)
- 经典(133+)
- 全格式(202+)
- 书籍完整(504+)
- 情节曲折(659+)
- 盗版少(396+)
下载评价
- 网友 马***偲: ( 2025-01-10 13:31:59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敖***菡: ( 2024-12-20 15:23:05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师***怡: ( 2024-12-24 08:16:49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宫***凡: ( 2024-12-25 16:43:11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堵***格: ( 2024-12-29 01:09:34 )
OK,还可以
- 网友 寿***芳: ( 2024-12-24 07:22:22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隗***杉: ( 2025-01-08 13:44:38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瞿***香: ( 2024-12-27 16:20:48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冯***丽: ( 2024-12-31 03:08:34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曹***雯: ( 2025-01-12 22:42:11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寇***音: ( 2024-12-30 05:45:27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蓬***之: ( 2024-12-23 14:25:07 )
好棒good
- 网友 仰***兰: ( 2025-01-15 15:45:10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游***钰: ( 2025-01-04 18:47:02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宫***玉: ( 2024-12-26 13:58:58 )
我说完了。
喜欢"荆楚文化"的人也看了
Angular项目实战/企业级卓越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十三五”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证券法律评论(第3卷)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唯美乡情 玉雕花鸟艺术探微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9787305106989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正版中国工农红军全传1-8册(全八卷)李秉荣著 中国工农红军十年艰苦斗争历程红色革命红军精神红军纪实书籍党政读物人民出版社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 2018年版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教材配套真题详解与全真题库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 漫画儿童行为心理学(漫画图解,一看就懂,让孩子轻松认知每种行为)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 黄冈随堂练四年级上语文数学英语人教版 2022秋四年级上册红逗号练习题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 Venice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 快乐电子琴教程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 Samson's Rainbow Walk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 2010天津公务员考试-考前冲刺预测试卷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 华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三科联考通关试卷(财政部·新大纲版)(附手机APP考试题库)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 毕加索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 新东方 GRE阅读170篇精讲精析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9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5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