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园 -荆楚文化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19 01:01:28

荆楚文化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荆楚文化精美图片
》荆楚文化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荆楚文化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402151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12-1
  • 页数:819
  • 价格:82.5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01:01:28

内容简介:

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总和的文化,因时间向度

的演进而具有时代性,又因空间向度的展开而具有地域性。人们

把研讨文化时代性演进的学科称之文化史学,把研讨文化空间性

分布的学科称之文化地理学,这两门学科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

独立发展的历史。然而,时间和空间又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两种密

不可分的存在形式,时代性与地域性当然也是文化的两种相互依

存的属性,我们只有全面观照这两种属性,并考察其互动关‘系,

方能实在地把握人类创造的文化的纵深度和广阔度。在这一意义

上,历史学与地理学的联姻势在必行,而本书系便是文化史学与

文化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是一个文明传统悠久深厚的国度,又是一个广土众民的

国度,其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均呈现婀娜多姿的状貌,

因而切忌作简单化的描述与概括。已故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

“把中国文化看成一种亘古不变且广被于全国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文

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既有时代差异,又有其他地域差异,这对

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当然极为不利。”①谭先生的这一论说显然是

有感而发的,因为,笼统地界定中国文化,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

作法,此类作法有碍于人们从共相与殊相辩证统一的高度把握中

国文化,不利于开掘中国文化无比丰厚的内蕴。

要想获得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必须纠正空泛、粗疏的学

风,多做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方能为综合与抽象提供坚实的基

①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41页.

础。而此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中国文化加以分区考析。

应当说,在这方面我们有着宏富的遗产。

中华先民很早便在东亚大陆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并对这

片国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状态作过真切的分区把握。成文于周秦

之际的《禹贡》简练而准确地描述当时的国土——“东渐于海,西

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对纵横于东亚大陆的广袤国

土,《禹贡》分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

州,并对每州的土壤作出分类和等级划分。而土壤分类和等级划

分,实际上是对农耕文明国度作经济、文化水平的地区等级判定。

此后,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当时南北东西各地

的物产和人文特色有传神的描绘。西汉末年学者刘向则将汉朝全

境划分为若干区域,丞相张禹又令僚属朱赣按区域介绍风俗。东

汉史家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集上述之大成,对当时的中国作出

如下“域分”:秦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

地、魏地、楚地、吴地、粤地,并记录各地风俗,绘制出文化地

域特征的生动画卷。以《汉书》为端绪,历代正史皆设地理志,以

各朝疆域为范围,以政区建制为纲目,分条记述山川、物产、风

俗,形成文化区域研究的良好传统,奠定了我们今日理当深入开

展的文化区域研究的前进基地。

地域研究涉及到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文化区”。作为文化的空

间分类,文化区由自然、社会、人文三重因素所决定,三者在历

史进程中综合成某种地域性文化特色,如北方的中原文化,雄浑

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南方的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

有人曾这样概括南北文化的卓异处:“北峻南,北肃南舒,北强

南秀,北南华。”这种关于区域文化特征的把握,既着眼于自然

环境之分,更观照了社会生活、人文传统之别,当然,文化区并

非静态、凝固的空间存在,而是因时演变的。一般而言,构成文

化区的自然因素变化较慢,社会、人文因素迁衍较快。明清之际,

哲人王夫之在论及文化中心转移的态势时说:“三代以上,淑气聚

于北,而南为蛮夷。汉高祖起于丰、沛,因楚以定天下,而天气

南移。”①夫之常用“天气南移”、“地气南徙”诸说法,而他所谓

的“天气”、“地气”,显然并非专指自然之气,而是自然、社会、

人文的综合,更多地包蕴社会、人文因素。事实上,自从具有理

性的人类介入,造成文化世界,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变化往往不再

是单纯的自然运动,即以各地土壤肥瘠的变迁而论,便深深打上

人类活动印记。曾被《禹贡》(反映周秦之际状况)列为下中、下下

的长江流域,至近古已成上上之地,如宋人王应麟说: “今之沃

壤,莫如吴越闽蜀。”②至于各地风俗、学术的异动,更是古今起

伏,时有更迭。这是在作区域研究时应予注意的。

当下我们所作的区域文化研究,在观照历史的前提下,更要

着眼当下。今日中国,北起漠河,南达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

起“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东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对

领土面积约与整个欧洲相当,包括56个民族的中国作合理的文化

域分,是本书系的使命。鉴于中国领地的辽阔和文化类型的复杂,

有必要作多级次的文化域分。

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类型,中国首先可分作东、西两部。

从黑龙江的爱辉到云南的腾冲之间作一连线,东半壁是向太平洋

倾斜的低度高原、丘陵和平原,季风气候使之干湿交替、季节分

明,数千年来形成发达的农耕经济、繁富的典章制度和精深的艺

文哲思;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高寒高原为主,属大陆干

旱性气候,自古以来繁衍着粗犷奔放,富于流动性和生命活力的

游牧文明。东西两大文化区的互动,构成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

并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东部农业文化区可分为由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和

西南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农业文化亚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自北

而南又可分为燕赵文化副区、三晋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中

州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吴越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安

徽文化副区和江西文化副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向北延展为松辽

文化副区,向南延展为闽台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西南文化

亚区又分为滇云文化副区和贵州文化副区。西部游牧文化区可分

为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其内又分作塞北文化副区、甘

宁文化副区、西域文化副区)与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基于这种

文化域分,本书系由如下十九卷组成:

《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齐鲁文化》《中州文

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安徽文化》《江西文

化》《松辽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滇云文化》《贵州文

化》《塞北文化》《甘宁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

这种划分是否周到,本书系对中华文化的分区描述是否精当,

还望读者诸君评析、指教。

冯天瑜

拟于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

造型艺术,包括: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虽都重在创造艺术形象,但又有一定的区

别。表演艺术是在特定的时间内,依赖于某种条件,动态地体现艺术形

象;而造型艺术则以一定的物质和手段,以静止的形式反映动态的过

程,呈现直观的艺术形象。其中,静态性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故造

型艺术又有“静态艺术”之称。当然,这些都是就造型艺术的总体而言

的,至于各门类的特点将随文论及。

第一节 荆楚书法

书法是我国以及整个汉文化圈最有特色的一种造型艺术,兼有实用

的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在诸种造型艺术中,书法艺术抽象性最强,具象

性最弱。但它以用笔(主要包括笔法、笔势、笔意等)、结体、章法、

墨法等艺术技巧,通过线条造型,来表达其形体美,体现荆楚文化的蕴

意和特色。

一 垂露篆、鸟虫书及修长楚线篆

书法和文字是同时产生的。荆楚地区从远古时代的大溪文化起就已

有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原始刻画符号,虽还称不上文字,更谈不上有多少

书法意义,但荆楚书法艺术最起码可以追溯到西周中后期的楚国铜器铭

文。先秦荆楚文字(包括楚国以及楚国的附属国曾国等的文字)可总括

归纳为楚篆、楚隶(含草篆)、修长楚线篆、鸟虫书和垂露篆等五种书

体。楚篆、楚隶的书法艺术,第四章第一节之三在论述其演变过程及规

律时,多所涉及,兹不赘言。下面着重阐述修长楚线篆、鸟虫书和垂露

篆这三种美术字的书法艺术。

(一)线条流畅的修长楚线篆

在先秦荆楚美术字中,有一种字形狭长而笔画作细线状的篆书,其

自成系列,尚无专门名称。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姑且在此名之为修长

楚线篆。它既有别于工整的常用楚篆,也不同于追求鸟虫装饰的鸟虫书

和追求垂露欲滴的垂露篆,也明显长于工整常用楚篆。书者刻意追求笔

画的线条流畅、字形修长美,故名之为修长楚线篆。

这种美术字,形成于春秋早中期之际的成王时代(公元前671~前

626年),是逐渐从笔道较粗的日常篆书中产生的。从有关金文来看:

起初,修长楚线篆,就单个字而言,都比日常篆书要长一些,但就整体

而言,字与字之间的长度差距有的还较大。由于这种美术字主要铸刻在

编钟上,随着成套编钟件数的增多,和下层低音钟的增大,以及人们的修

长美感意识的加强,这种美术字也逐渐规整、变长。从《王孙诰编钟铭》和

《王孙遗者钟铭》来看,春秋中后期之际,这种修长线篆已趋成熟。如:

这些字例表明,此时的修长线篆已独具特色。其笔道细圆均匀,流

畅自然;字形随势结体,修长姿放,气势宏大;布自疏中显密,全篇各

字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充满生气。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这种修长线篆的字形演变得更加狭长。《楚王

熊章钟铭》、《曾侯乙编钟铭》就代表了这种书体形态,兹列举数字如

下:

从以上诸字例来看,其字形的长度是字形宽度的3~4倍。这种修

长楚线篆除了更加狭长外,还保持了笔道线条流畅的特点:宝盖头、

田、日、口等用圆笔而不用折笔;字的下部与刻意追求垂针类的狭长悬

针篆不同,撇、捺、竖钩类笔画或向两边皇八字形分开,或作横弯画曲

向一边。至于文字下部竖画的收笔则不作针尖状与作针尖状并存,多保

持笔道粗细的一致性。构字结体,横向紧凑而不失姿放气势;尽量上密

下疏,又自然天成;布白工整划一,文字错金,瘦劲有力,修长秀丽。

(二)婀娜多姿的鸟虫书

鸟虫书,或称鸟书(篆)、虫书(古有鸟为羽虫之说,故虫可包括

在鸟类),为秦书八体之一,在新莽书法六体之内。①它是一种增加装

饰性纹饰和笔画的美术字。或饰鸟形虫形于笔画之外,或寓鸟形、鸟

首、鸟爪于笔画之中,或笔画屈曲蜿蜒如虫状,刻意造型,婀娜多姿。

鸟虫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最早见于东周,主要流行于楚(含曾)、

吴、越、蔡、徐、宋等国。关于鸟虫书最早产生的地区,过去有吴、楚

之争。《王子午鼎铭》(王子午字子庚,康王初年为令尹时铸此器铭)的

出土,表明春秋中期楚康王初年楚国已有鸟虫书,楚国是最早使用鸟虫

书的国家。

《王子午鼎铭》以及王子午之孙朋所作《朋铭》、《朋缶铭》的字

体的主要特点虽属垂露篆,但其所依据的字形骨架则具有鸟虫书的特点。

《王子午鼎铭》鸟虫书的特点,除了用一些屈曲蜿蜒的虫书笔画造型之外,

也对相关字整体造型为鸟形或虫形的,如下图前4个字例就是如此。

在修长楚线篆中亦能见到这类字例,如上图最后两个字,就是从《王孙

遗者钟铭》中摹录出来的。


书籍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荆楚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3)

第二节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点 (7)

第三节荆楚文化在中华文化历史过程中

的地位和影响 (12)

第一章荆楚文化的生态环境 (21)

第一节荆楚文化的地理环境 (23)

一 范围与政区 (23)

二 区位与交通 (28)

三 气候变化 (32 J

四 地貌及其演变 (36)

第二节荆楚文化的经济基础 (41)

一 农业经济发展的轨迹 (41)

二 城市的发展 (47)

第三节荆楚文化的社会政治背景 (52)

一 政治地位的升降 (52)

二 统治制度的特点 (57)

三 宗法、宗族制度的嬗变及其特点 (61)

第二章初民、民族、移民与荆楚文化 (67)

第一节先秦两汉时期的土著先民和移民 (69)

一 土著初民与远古文化 (69)

二 三苗的流徙 (71)

三 芈姓楚人入主荆楚 (73)

四 “楚蛮”与汉阳诸姬 (77)

五 战国末年秦汉时期的民族和移民 (79)

第二节六朝至明清时期的民族和移民 (83)

一 六朝时期北人南迁及蛮族的流布 (83)

二 唐宋时期的北人南迁 (91)

三 “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 (98)

第三章教育与楚才 (105)

第一节楚国的教育和秦、汉郡国学风 (107)

一 楚国的太子教育及私学 (107)

二秦汉时的郡国官学和私学 (110)

第二节州学与书院 (111)

一 州学及县学 (111)

二 书院的兴盛 (115)

第三节 “唯楚有才” (121)

一 “楚才实多”与楚国的用人制度 (121)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的荆楚人才 (123)

第四章语言文字 (129)

第一节出土的荆楚古文字 (131)

一 从原始记事到文字的产生 (131)

二 极为丰富的荆楚出土文字资料 (133)

三 楚文字的演进 (136)

第二节独特的女性文字——女书 (143)

一 女书的发现 (143)

二 女书概况 (145)

三 女书的基本内容 (148)

四 女书文字源于纺织女红的图案 (150)

五 独特的女性社会与女书 (153)

第三节楚语及湘语 (155)

一 先秦楚语 (155)

二 楚语演变及湘语 (157)

第五章文学大观 (163)

第一节楚辞、楚赋和屈原精神 (165)

一 楚辞以前的荆楚歌谣 (165)

二 楚辞艺术与屈原精神 (171)

三 宋玉辞赋及其他 (180)

第二节汉赋与《楚辞章句》 (185)

一楚辞热与《楚辞章句》 (185)

二 荆楚诗魂与汉赋 (188)

第三节六朝风骨 (193)

一 风姿多彩的诗文创作 (194)

二 楚风乐府一西曲歌 (204)

第四节唐风宋韵 (212)

一 众体纷呈的唐代荆楚诗歌 (213)

二 散文创新与楚辞感怀 (224)

三 从“大江东去”到“怒发冲冠” (230)

第五节 “独抒性灵”与“文学启蒙” (235)

一个性解放的先声 (236)

二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39)

三 “幽辟孤峭”,抒发“灵心” (244)

四 王夫之的文学理论和研究 (246)

五 饱含爱国激情的时代心声 (249)

第六章表演艺术 (255)

第一节荆楚乐器及乐理 (257)

一 先秦时的乐器及乐律文书 (258)

二 汉至清时的乐器及律吕题记 (267)

第二节荆楚乐舞 (27 3)

一 “楚声” (273)

二 楚舞 (281)

第三节荆楚戏曲 (290);

一 戏曲源流 (290)

二 楚调新声 (296)

三 湘剧、祁剧 (303)

四 黄孝花鼓戏与楚剧 (307)

第七章造型艺术 (315)

第一节荆楚书法 (317)

一 垂露篆、鸟虫书及修长楚线篆 (317)

二 简帛隶书及其他 (322)

三 名家书法 (329)

第二节荆楚绘画 (354)

一 帛画及漆画 (355)

二 画家与名画及画论 (360)

第三节荆楚雕塑 (372)

一 远古、商代的荆楚雕塑 (372)

二 周代崛起的楚雕塑 (375)

三 雕塑艺术的走向 (380)

第四节建筑艺术 (384)

一 荆楚城建 (385)

二 楚宫、明陵 (390)

三 黄鹤楼和岳阳楼 (394)

四 儒释道建筑风格 (396)

第八章科学技术 (405)

第一节采矿与冶铸 (407)

一 铜矿的开采和冶炼 (407)

二 青铜器及金银器的铸造技术 (412)

三 铜镜的铸造工艺 (417)

四 铁器的冶铸 (423)

第二节纺织、髹漆、制瓷及其他 (431)

一纺织及刺绣 (431)

二 髹漆工艺 (441)

三 青瓷和彩瓷 (447)

四 相马、造纸及《茶经》 (454)

第三节天文、数学和医学 (459)

一天文、历法及数学 (459)

二 荆楚医学 (472)

第九章史地学术 (503)

第一节先秦至西汉时的荆楚史地 (505)

一从左史倚相到司马迁的奉献 (505)

二 珍贵的地理文献与地图 (510)

第二节东汉至唐代的荆楚“郡国之书” (514)

一 从《南阳风俗传》的修撰到《渚

宫旧事》的完稿 (515)

二 荆楚地志的编纂 (517)

第三节宋至清代的荆楚史地学术 (520)

一 方志的体例完备与全盛 (520)

二 地理学与史学的成就 (526)

第十章巫术和宗教 (535)

第一节多神崇拜与巫术 (537)

一 楚人的多神崇拜 (537)

二 先秦楚人的巫术 (541)

三 巫术的流变 (549)

第二节土生土长的道教 (557)

一 从民间信仰到道观修炼 (557)

二 帝王信仰与道教兴盛 (560)

第三节西天传来的佛教 (571)

一佛教的传播与研究 (571)

二新派的创立与繁衍 (580)

第四节天主教与新教 (590)

一先来的天主教 (591)

二 后到的新教 (597)

第十一章生活与风俗 (603)

第一节饮食和服饰 (605)

一 “饭稻羹鱼” (605)

二 衣着及妆饰 (610)

第二节住与行 (621)

一 荆楚居室 (621)

二舟车之便 (630)

第三节岁时节令 (636)

一 普遍的节日 (636)

二 独特的节日 (644)

第四节婚丧礼俗 (650)

一 婚恋嫁娶 (650)

二 冉葬习俗 (663)

第十二章哲学思想 (677)

第一节先秦哲学及政治思想 (679)

一道家及其学说 (679)

二 儒家及农家学说 (683)

三 荆楚民本思想 (686)

第二节汉唐哲理 (688)

一 汉代荆楚哲学中的儒与道 (688)

儒道释的碰撞与融会 (696)

三 中唐时期的荆楚哲学 (704)

第三节理学在荆楚 (711)

一 周敦颐与宋代理学的开创 (711)

二 胡安国、胡宏的学说与

湖湘派的形成 (715)

三 湖湘学派大师张拭的哲学 (720)

四 流寓、游宦荆楚的宋代理学家 (726)

五 元代荆楚理学 (727)

六 明代中后期荆楚“心学”突起 (729)

第四节晚明清初的荆楚思想界 (735)

一 李贽在荆楚的“独创特解” (736)

二 集大成的王夫之哲学思想 (741)

第十三章 荆楚传统文化的转型 (755)

第一节 “制夷”与“师夷” (758)

一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及曾

国藩等人的忧患意识 (758)

二 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洋务事业 (765)

第二节改革文化教育制度 (771)

一 两湖近代教育的形成 (771)

二 影响两湖社会思想的

近代报刊出版业 (780)

第三节 近代文明的传播与“武昌首义” (788)

第四节新文化运动与文化创新 (790)

一 冲击与倡导 (790)

二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796)

三抉择与创新 (798)

第五节荆楚传统文化转型的特征 (806)

参考文献 (811)

后记 (820)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荆楚文化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荆楚文化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荆楚文化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总和的文化,因时间向度

的演进而具有时代性,又因空间向度的展开而具有地域性。人们

把研讨文化时代性演进的学科称之文化史学,把研讨文化空间性

分布的学科称之文化地理学,这两门学科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

独立发展的历史。然而,时间和空间又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两种密

不可分的存在形式,时代性与地域性当然也是文化的两种相互依

存的属性,我们只有全面观照这两种属性,并考察其互动关‘系,

方能实在地把握人类创造的文化的纵深度和广阔度。在这一意义

上,历史学与地理学的联姻势在必行,而本书系便是文化史学与

文化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是一个文明传统悠久深厚的国度,又是一个广土众民的

国度,其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均呈现婀娜多姿的状貌,

因而切忌作简单化的描述与概括。已故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

“把中国文化看成一种亘古不变且广被于全国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文

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既有时代差异,又有其他地域差异,这对

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当然极为不利。”①谭先生的这一论说显然是

有感而发的,因为,笼统地界定中国文化,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

作法,此类作法有碍于人们从共相与殊相辩证统一的高度把握中

国文化,不利于开掘中国文化无比丰厚的内蕴。

要想获得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必须纠正空泛、粗疏的学

风,多做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方能为综合与抽象提供坚实的基

①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41页.

础。而此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中国文化加以分区考析。

应当说,在这方面我们有着宏富的遗产。

中华先民很早便在东亚大陆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并对这

片国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状态作过真切的分区把握。成文于周秦

之际的《禹贡》简练而准确地描述当时的国土——“东渐于海,西

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对纵横于东亚大陆的广袤国

土,《禹贡》分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

州,并对每州的土壤作出分类和等级划分。而土壤分类和等级划

分,实际上是对农耕文明国度作经济、文化水平的地区等级判定。

此后,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当时南北东西各地

的物产和人文特色有传神的描绘。西汉末年学者刘向则将汉朝全

境划分为若干区域,丞相张禹又令僚属朱赣按区域介绍风俗。东

汉史家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集上述之大成,对当时的中国作出

如下“域分”:秦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

地、魏地、楚地、吴地、粤地,并记录各地风俗,绘制出文化地

域特征的生动画卷。以《汉书》为端绪,历代正史皆设地理志,以

各朝疆域为范围,以政区建制为纲目,分条记述山川、物产、风

俗,形成文化区域研究的良好传统,奠定了我们今日理当深入开

展的文化区域研究的前进基地。

地域研究涉及到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文化区”。作为文化的空

间分类,文化区由自然、社会、人文三重因素所决定,三者在历

史进程中综合成某种地域性文化特色,如北方的中原文化,雄浑

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南方的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

有人曾这样概括南北文化的卓异处:“北峻南,北肃南舒,北强

南秀,北南华。”这种关于区域文化特征的把握,既着眼于自然

环境之分,更观照了社会生活、人文传统之别,当然,文化区并

非静态、凝固的空间存在,而是因时演变的。一般而言,构成文

化区的自然因素变化较慢,社会、人文因素迁衍较快。明清之际,

哲人王夫之在论及文化中心转移的态势时说:“三代以上,淑气聚

于北,而南为蛮夷。汉高祖起于丰、沛,因楚以定天下,而天气

南移。”①夫之常用“天气南移”、“地气南徙”诸说法,而他所谓

的“天气”、“地气”,显然并非专指自然之气,而是自然、社会、

人文的综合,更多地包蕴社会、人文因素。事实上,自从具有理

性的人类介入,造成文化世界,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变化往往不再

是单纯的自然运动,即以各地土壤肥瘠的变迁而论,便深深打上

人类活动印记。曾被《禹贡》(反映周秦之际状况)列为下中、下下

的长江流域,至近古已成上上之地,如宋人王应麟说: “今之沃

壤,莫如吴越闽蜀。”②至于各地风俗、学术的异动,更是古今起

伏,时有更迭。这是在作区域研究时应予注意的。

当下我们所作的区域文化研究,在观照历史的前提下,更要

着眼当下。今日中国,北起漠河,南达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

起“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东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对

领土面积约与整个欧洲相当,包括56个民族的中国作合理的文化

域分,是本书系的使命。鉴于中国领地的辽阔和文化类型的复杂,

有必要作多级次的文化域分。

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类型,中国首先可分作东、西两部。

从黑龙江的爱辉到云南的腾冲之间作一连线,东半壁是向太平洋

倾斜的低度高原、丘陵和平原,季风气候使之干湿交替、季节分

明,数千年来形成发达的农耕经济、繁富的典章制度和精深的艺

文哲思;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高寒高原为主,属大陆干

旱性气候,自古以来繁衍着粗犷奔放,富于流动性和生命活力的

游牧文明。东西两大文化区的互动,构成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

并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东部农业文化区可分为由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和

西南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农业文化亚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自北

而南又可分为燕赵文化副区、三晋文化副区、齐鲁文化副区、中

州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吴越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安

徽文化副区和江西文化副区。中原农业文化亚区向北延展为松辽

文化副区,向南延展为闽台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西南文化

亚区又分为滇云文化副区和贵州文化副区。西部游牧文化区可分

为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其内又分作塞北文化副区、甘

宁文化副区、西域文化副区)与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基于这种

文化域分,本书系由如下十九卷组成:

《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齐鲁文化》《中州文

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安徽文化》《江西文

化》《松辽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滇云文化》《贵州文

化》《塞北文化》《甘宁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

这种划分是否周到,本书系对中华文化的分区描述是否精当,

还望读者诸君评析、指教。

冯天瑜

拟于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

造型艺术,包括: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虽都重在创造艺术形象,但又有一定的区

别。表演艺术是在特定的时间内,依赖于某种条件,动态地体现艺术形

象;而造型艺术则以一定的物质和手段,以静止的形式反映动态的过

程,呈现直观的艺术形象。其中,静态性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故造

型艺术又有“静态艺术”之称。当然,这些都是就造型艺术的总体而言

的,至于各门类的特点将随文论及。

第一节 荆楚书法

书法是我国以及整个汉文化圈最有特色的一种造型艺术,兼有实用

的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在诸种造型艺术中,书法艺术抽象性最强,具象

性最弱。但它以用笔(主要包括笔法、笔势、笔意等)、结体、章法、

墨法等艺术技巧,通过线条造型,来表达其形体美,体现荆楚文化的蕴

意和特色。

一 垂露篆、鸟虫书及修长楚线篆

书法和文字是同时产生的。荆楚地区从远古时代的大溪文化起就已

有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原始刻画符号,虽还称不上文字,更谈不上有多少

书法意义,但荆楚书法艺术最起码可以追溯到西周中后期的楚国铜器铭

文。先秦荆楚文字(包括楚国以及楚国的附属国曾国等的文字)可总括

归纳为楚篆、楚隶(含草篆)、修长楚线篆、鸟虫书和垂露篆等五种书

体。楚篆、楚隶的书法艺术,第四章第一节之三在论述其演变过程及规

律时,多所涉及,兹不赘言。下面着重阐述修长楚线篆、鸟虫书和垂露

篆这三种美术字的书法艺术。

(一)线条流畅的修长楚线篆

在先秦荆楚美术字中,有一种字形狭长而笔画作细线状的篆书,其

自成系列,尚无专门名称。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姑且在此名之为修长

楚线篆。它既有别于工整的常用楚篆,也不同于追求鸟虫装饰的鸟虫书

和追求垂露欲滴的垂露篆,也明显长于工整常用楚篆。书者刻意追求笔

画的线条流畅、字形修长美,故名之为修长楚线篆。

这种美术字,形成于春秋早中期之际的成王时代(公元前671~前

626年),是逐渐从笔道较粗的日常篆书中产生的。从有关金文来看:

起初,修长楚线篆,就单个字而言,都比日常篆书要长一些,但就整体

而言,字与字之间的长度差距有的还较大。由于这种美术字主要铸刻在

编钟上,随着成套编钟件数的增多,和下层低音钟的增大,以及人们的修

长美感意识的加强,这种美术字也逐渐规整、变长。从《王孙诰编钟铭》和

《王孙遗者钟铭》来看,春秋中后期之际,这种修长线篆已趋成熟。如:

这些字例表明,此时的修长线篆已独具特色。其笔道细圆均匀,流

畅自然;字形随势结体,修长姿放,气势宏大;布自疏中显密,全篇各

字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充满生气。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这种修长线篆的字形演变得更加狭长。《楚王

熊章钟铭》、《曾侯乙编钟铭》就代表了这种书体形态,兹列举数字如

下:

从以上诸字例来看,其字形的长度是字形宽度的3~4倍。这种修

长楚线篆除了更加狭长外,还保持了笔道线条流畅的特点:宝盖头、

田、日、口等用圆笔而不用折笔;字的下部与刻意追求垂针类的狭长悬

针篆不同,撇、捺、竖钩类笔画或向两边皇八字形分开,或作横弯画曲

向一边。至于文字下部竖画的收笔则不作针尖状与作针尖状并存,多保

持笔道粗细的一致性。构字结体,横向紧凑而不失姿放气势;尽量上密

下疏,又自然天成;布白工整划一,文字错金,瘦劲有力,修长秀丽。

(二)婀娜多姿的鸟虫书

鸟虫书,或称鸟书(篆)、虫书(古有鸟为羽虫之说,故虫可包括

在鸟类),为秦书八体之一,在新莽书法六体之内。①它是一种增加装

饰性纹饰和笔画的美术字。或饰鸟形虫形于笔画之外,或寓鸟形、鸟

首、鸟爪于笔画之中,或笔画屈曲蜿蜒如虫状,刻意造型,婀娜多姿。

鸟虫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最早见于东周,主要流行于楚(含曾)、

吴、越、蔡、徐、宋等国。关于鸟虫书最早产生的地区,过去有吴、楚

之争。《王子午鼎铭》(王子午字子庚,康王初年为令尹时铸此器铭)的

出土,表明春秋中期楚康王初年楚国已有鸟虫书,楚国是最早使用鸟虫

书的国家。

《王子午鼎铭》以及王子午之孙朋所作《朋铭》、《朋缶铭》的字

体的主要特点虽属垂露篆,但其所依据的字形骨架则具有鸟虫书的特点。

《王子午鼎铭》鸟虫书的特点,除了用一些屈曲蜿蜒的虫书笔画造型之外,

也对相关字整体造型为鸟形或虫形的,如下图前4个字例就是如此。

在修长楚线篆中亦能见到这类字例,如上图最后两个字,就是从《王孙

遗者钟铭》中摹录出来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内容完整(499+)
  • 品质不错(160+)
  • 章节完整(566+)
  • 体验好(129+)
  • 经典(133+)
  • 全格式(202+)
  • 书籍完整(504+)
  • 情节曲折(659+)
  • 盗版少(396+)

下载评价

  • 网友 马***偲: ( 2025-01-10 13:31:59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敖***菡: ( 2024-12-20 15:23:05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师***怡: ( 2024-12-24 08:16:49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宫***凡: ( 2024-12-25 16:43:11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堵***格: ( 2024-12-29 01:09:34 )

    OK,还可以

  • 网友 寿***芳: ( 2024-12-24 07:22:22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隗***杉: ( 2025-01-08 13:44:38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瞿***香: ( 2024-12-27 16:20:48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冯***丽: ( 2024-12-31 03:08:34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曹***雯: ( 2025-01-12 22:42:11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寇***音: ( 2024-12-30 05:45:27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蓬***之: ( 2024-12-23 14:25:07 )

    好棒good

  • 网友 仰***兰: ( 2025-01-15 15:45:10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游***钰: ( 2025-01-04 18:47:02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宫***玉: ( 2024-12-26 13:58:58 )

    我说完了。


随机推荐